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

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   1980年的北京,春天的阳光洒在中南海的院落里,陈永贵走进了华国锋的办公室,他穿着一件旧棉衣,脚步不急不缓,神情却有些沉重。   他是来辞职的,这位曾经从山西大寨村走出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决定自己放下手中的权力,他的心情很复杂,既有些释然,又有些难以割舍,面对华国锋,他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他反复思量的那句话,在这一刻变得清晰:“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当作国家的主人?”这不仅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更像是对那个年代的深情告别。   陈永贵出身在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家境贫寒,打小就跟着家人下地干活,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他在村里渐渐有了威信,新中国成立以后,乡亲们选他当了生产队的带头人,他也没让大家失望。   他带着村民修梯田、打水渠,靠着硬拼和巧干,把大寨的地越种越好,1963年的那场特大洪水,把大寨几乎夷为平地。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他没有向国家伸手要救济,而是带着全村人自己动手重建,粮食产量不但恢复了,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这件事被传到了中央。   中央领导知道了大寨的事迹,邀请陈永贵进京讲经验,在北京,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对他说了鼓励的话,还特地请他一起吃饭。   那一刻,陈永贵觉得,一个农民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从那以后,他经常被请到全国各地去介绍经验,甚至被任命为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全国人大正式任命他为国务院副总理,专门负责农业工作,对于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来说,能走到这一步,是一种国家前所未有的信任。   当上副总理后,陈永贵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作风,他穿的是农民衣裳,吃的也是家常饭,钓鱼台的生活条件优越,可他常常亲自做饭,从不铺张。   他给自己的四个孩子定下了严格的规矩,不许因为他的身份去占一点便宜,他的大儿子从部队复员后,地方上安排了好工作,他也坚持让儿子回家种地,对待生活,他始终守着一份农民的本分,不改初心。   到了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业政策出现了新的方向,传统的集体农业模式受到挑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陈永贵起初对这些变化感到困惑,他习惯了大寨那种集体劳动的方式,对新政策理解不多,他逐渐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很多新政策他既不熟悉,也不认同。   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压力,让他意识到,也许自己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待在这个岗位上,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国家的工作,决定主动辞去副总理的职务。   那一天,陈永贵站在华国锋面前,话没说几句,眼泪就下来了,他想起毛主席对农民的信任和重视,想起自己从一个泥腿子被提拔到国家领导人的这段经历,心里百感交集。   他知道,毛主席在世时,农民的地位有多高,自己也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政策,才能走到今天,如今时代变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退下来,让更适合的人接班。   辞职以后,陈永贵没有完全离开农业工作,他到各地考察,开始慢慢接受农业改革的成果,他看到,农民分田到户之后,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不再坚持自己过去的想法,转而认可新的发展方向。   他接受了东郊农场的顾问职务,继续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民们打成一片,每次下到田间地头,他还是和过去一样,跟老百姓坐在一起聊家常,听他们讲种地的难处。   1986年,陈永贵因病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大寨的土地上,他这一生,始终没有离开过土地。   无论当了多大的官,他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大寨,自己的心和农民在一起,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富,但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农民的本色,什么是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   陈永贵辞职的那一刻,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分水岭,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一个属于农民的时代致以深情的告别。   他的那句感叹,不只是对毛主席的怀念,更是一个农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刻在了那段历史的记忆里。

0 阅读:187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