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李鸿章看到母亲露在轿帘外的脚,忙低声让娘把脚往回收收,没想到李母一脚踢开轿帘:“不孝的东西,你爹当年也不敢说这般话,你倒嫌我脚大!” 1868年的春天,李鸿章正在天津做直隶总督,他奉命治理地方,事务繁杂,却不忘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那天,母亲坐着轿子出门,李鸿章亲自骑马随行,天津街头行人不少,母亲的轿子稳稳地抬着,轿帘却微微掀开了一条缝,缝隙里,母亲那双没有缠过的小脚自然地伸了出来,摇晃在轿子外面。 当时的风俗,女人都以缠足为美,三寸金莲被视为妇人的体面,无论贫富,缠足几乎成了女人的命运。 天津街坊看到这么一双大脚从总督母亲的轿子里探出来,纷纷停下来看热闹,有人窃笑,有人低声议论,很快,街头巷尾都传开了这件事。 李鸿章听到了这些话,心里十分不安,他一生行事讲究规矩,尤其在官场,更看重外人的眼光。 身为封疆大吏,母亲的举动若被人议论,容易招致批评,说他连家教都管不好,想着这些,他赶紧低声劝母亲把脚收进去。 母亲听了不但不收,还用脚踢开了轿帘,街上的人越聚越多,传言也越传越广,李鸿章万分焦急。 回到家里,母亲不高兴了,连饭也不吃,躺在床上不肯说话,李鸿章吓坏了,跪在母亲床前,不吃不喝,连着三天三夜求母亲息怒,母亲最终被儿子的诚心打动,才肯吃饭。 李鸿章心里明白,母亲不是故意与他作对,她一辈子没裹过脚,靠着一双大脚拉扯大了八个孩子。 家里穷,丈夫早逝,靠着她下地干活,做针线,才把几个儿女抚养成人,缠足对于她来说,不只是没必要,更是连想都没想过的事。 李家的家风一向不同寻常,祖上早在明朝时候,就立下规矩,女子不用缠足,家传的说法是,脚要有力,女人才能挑起家务,养活一家老小,到了李母这代,家里虽非富贵人家,但靠着这股硬气,日子总算过得去。 李母小时候命运多舛,出生不久得了天花,父母怕被传染,竟把她扔在街头,天正下雪,街上行人稀少,要不是当地的一位郎中李殿华路过,听到微弱的啼哭声,恐怕早已冻死。 李殿华是个好心人,把她带回家,精心照料,命大,她熬过了病魔,虽然脸上留下麻点,但性命无碍,从此,她在李家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到了成亲的年纪,李家本想着为她缠足,李殿华却坚持不肯,说女人受那份罪,没必要,李母从小干活惯了,没缠足,手脚利索,颇得李殿华欢心,后来,李殿华的儿子李文安与她情投意合,便顺理成章成了夫妻。 夫妻俩婚后生活不易,李文安读书用功,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家里六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李母身上。 李母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省吃俭用供孩子们读书,正因为有她的辛劳,李鸿章才有机会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李母对孩子们有着极高的期望,她不识多少字,但时常叮嘱儿子们要用功读书,光宗耀祖,孩子们成才,正是她一辈子最大的骄傲。 李鸿章和大哥李瀚章后来都做了总督,李家在当时算是显赫一时,李母也因此被接到官署照料,可她始终不改本色,做事干脆,说话直率,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知道,是这双脚,让她撑起了这个家。 天津街头的那次轿帘风波,李母的反应,是她多年性格的自然流露,她不愿为所谓的体面违背自己的生活习惯。 这件事传开后,不少人觉得李母豪爽,敬佩她的胆识,官场上也有一些人议论纷纷,但李鸿章没有再提过这件事。 后来,李鸿章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从那以后,他更懂得孝顺,不再强求母亲做不愿做的事,数年之后,李鸿章还专门在北洋女学堂设立规定,女学生不得缠足,有人说,这和他母亲当年的一脚之事,不无关系。 光绪八年,李鸿章打算带着慈禧赐的参回乡看望母亲,还没动身,家里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母亲一生没能等到儿子告老还乡,他护送母亲灵柩回归故里,朝廷追封她的名号,母以子贵。 母亲的一生,是清苦又坚韧的一生,她用一双天足,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家,那双脚,踏出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路。 即使千万人不理解,她也始终不改其志,她不光是李家的母亲,更是千千万万不肯屈服的母亲们的缩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很简单,慈禧此举也是曲线救国,这是慈禧死前做的
【169评论】【1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