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某一天,正在院子躺椅上打瞌睡的孙禄堂,突然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机,随即想也没想,翻身便避开了。发动偷袭的支燮堂大惊失色。孙禄堂却盯着被打穿的躺椅背,笑着说道,“小徒功夫不错!”
徒弟支燮堂扔石头偷袭,眼看就要砸中打盹儿的师父。
结果石头把躺椅背砸个窟窿,孙老爷子人没事儿,还乐呵呵地夸徒弟功夫好。
就这一下,把内家拳的真功夫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禄堂闭着眼啊,靠的不是眼睛看,而是全身上下那一股子敏锐到骨子里的警觉。
对手一有“杀心”,他身体自己就先动了,比你想得还快。这就是练到极致的神明感应。
孙禄堂这人,在武术圈里那就是传奇中的传奇。
1860年河北农村的苦孩子,爹走得早,家里穷。可人家从小认准了武术这条道。
9岁学少林拳底子打得扎实,13岁拜入名师李魁元门下学形意拳。
聪明又刻苦,两年后他师父都觉得自己教不了他了,直接推荐给当时的顶级大佬郭云深。
跟着郭老学艺十一年,加上众多前辈指点,那功夫深得看不见底了。
光会形意拳还不够,他跑去北京找到八卦掌宗师程廷华拜师。
别人学三年五年都摸不着门道,他一年多,把八卦掌的精髓也搞明白了。
更牛的是,他不满足于师传的招式,从1886年开始,整整十一年,踏遍大江南北十一省!
少林武当峨眉的名家高手,他挨个儿拜访切磋,愣是没输过一场。这实战经验,放今天那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回家乡开武馆教徒弟没几年,名声大了,东北的封疆大吏徐世昌都请他去当武术指导。
你以为这就到顶了?人家五十多岁,零基础接触太极拳,又拜在高手郝为真门下学。
到了1918年,六十岁前后,他把毕生所学,形意的刚猛、八卦的灵巧、太极的柔韧圆活,糅合贯通,创出了大名鼎鼎的孙氏太极拳!
这可是中国武术史上了不起的大事儿,真正的内家拳宗师。
孙禄堂的牛可不是吹的,他五十多岁时,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来中国耀武扬威,结果被他一招制服。
六十多岁,日本功夫高手板垣一雄也不服气来挑战,照样被打趴下。
他怕武学失传,还写下《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这样的宝书,把练拳的奥秘讲得明明白白。
说回1926年那个春天,上海小院里那一幕。徒弟支燮堂为啥突然出手?可能练功练得心里痒痒,想探探师父的深浅;也可能是年轻气盛,想看看自己本事到哪一步了。
几个师兄弟在旁边练着功,孙老爷子在躺椅上休息,看着毫无防备。支燮堂抓了块石头,瞅准时机猛地扔过去,又快又狠直奔师父后背!他以为这下肯定中了。
结果孙禄堂那身体反应快得吓人,几乎是石头离手的瞬间,他人已经翻身躲开,那石头“砰”地砸穿椅背。
支燮堂整个人都懵了,傻站在那儿,心里估计翻江倒海:师父到底怎么做到的?真闭着眼?这功夫也太邪乎了!
孙禄堂的反应更绝,他没生气,也没训斥弟子胆大妄为,反而看着被打烂的椅子背,笑呵呵来了一句“小徒功夫不错!”这话太有意思了。
他用行动告诉徒弟:功夫练到顶尖,可不光靠手脚力气快,你得练出那份随时随地的警觉和感知,让身体比念头跑得更快!偷袭本身不重要,它引出了武术最高境界的展现。
多少练拳的人一辈子都在追求速度力量招数变化,可孙老爷子这一躲,告诉所有人:最高级的功夫,是内在的修为,是“心神合一”的感应能力!
你心念一动,气机牵引,根本不需要眼睛看。
这比单纯打擂赢一百场都更能说明武学的深度,孙氏太极拳为啥那么多人追捧?这次神奇躲闪就是活广告啊,它证明了这路拳法练的是“内里”的东西。
对被“表扬”的支燮堂来说,这次“失败”简直是天大的开悟。
以前可能觉得功夫就是练拳劲大、动作快、招数狠。师父那轻轻一躲、一句玩笑般的夸奖,他突然懂了,师父的功夫高在“心”不在“形”。
感知环境、洞察对方意图的能力,远远比拳头硬更重要!这下子,支燮堂练功的路子彻底变了。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静坐,琢磨风吹草动的声音,感受空气中的细微变化;跟人交手时,不再急着出招,而是先试着感觉对方的劲力走向、意图打算。
这么练下来,功夫反而突飞猛进,变得既扎实又敏锐。后来在武术圈里,支燮堂能有点名气,成为传习孙氏武学的重要人物,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那次“失败”后的顿悟。
他教徒弟时,也特别强调这个“别只用眼睛看,用感觉”的道理。
1933年,孙禄堂老先生73岁。他像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端坐家中,含笑安详地闭上双眼,一代宗师从容告别。
人虽走了,但他的功夫和精神还在。他的儿子孙存周、女儿孙剑云,还有众多像支燮堂这样得了真传的弟子们,把孙氏武学一代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