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鸳鸯,乾隆不解地问侍从是什么东西,侍从硬着头皮演示了裤子的用法,羞得乾隆满脸通红,当时就大发雷霆:“不知羞耻!”下令严惩王亶望。[凝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案震惊朝野,这位从七品知县升至二品大员的官员,在短短十几年间聚敛了三百多万两白银。而最让人瞠目的,是抄家时发现的一条特制衣物。
这条衣物有四条裤腿,能让两人同时穿着,据《清稗类钞》记载,此物名为“合欢裤”,是王亶望从江南定制。制作这种衣物的裁缝需要极高技艺,光是裁剪就要反复测量数十次。
王亶望的贪腐之路始于乾隆三十九年,他通过捐纳制度获得知县一职后,便开始系统性地经营官场关系网。每次升迁前,他都会提前半年布局,通过中间人向上级官员输送利益。
甘肃连年旱灾给了王亶望巨大的贪腐空间,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间,朝廷累计拨付赈灾银八百余万两。王亶望与兰州知府蒋全迪等人勾结,虚报灾情,将赈灾款项挪作他用。
他们发明了“监赈”制度,表面上是监督赈灾,实际上层层克扣。原本应该发放给灾民的粮食,大部分被转卖给粮商。仅乾隆四十五年一年,王亶望通过倒卖赈灾粮就获利五十万两。
更恶劣的是,王亶望还创造了“以捐代赈”的敛财方式,富户捐银可获得官职或虚衔,而这些捐款本应用于赈灾,却被王亶望等人瓜分。许多灾民因此饿死,而官府账目上却显示赈灾工作“成效显著”。
王亶望的奢靡生活在当时官场中也颇为出名,他在兰州城外建有别院三处,其中最豪华的一处占地二十余亩。院内亭台楼阁俱全,还引黄河水造景,仅修建费用就花费十万两。
他从苏州、扬州等地购买歌姬十余人,专门聘请教习教授她们琴棋书画。这些歌姬的月例银子,比七品知县的俸禄还高。王亶望还收藏了大量珍玩字画,其中不乏宋元名家真迹。
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阿桂奉命赴甘肃查办军需案时,意外发现了王亶望贪腐的证据。阿桂在给乾隆的密折中写道:“甘省官场积弊已深,上下勾结,欺瞒朝廷。”
案发后,刑部在王亶望府中查抄出白银三百余万两、黄金五万两、各类珠宝玉器不计其数。还有地契房契数百张,涉及甘肃各地良田万余亩。
那条四腿裤子就是在内宅后院的箱笼中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其他一些特制衣物,包括可以同时容纳多人的大褂、特制的枕头等。这些物品的存在,反映出王亶望生活的糜烂程度。
此案最终牵连官员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二品以上官员七人,三品至七品官员四十余人。乾隆皇帝亲自过问此案。
王亶望被判斩立决,家产全部充公,蒋全迪等主要同案犯也被处以极刑。其余涉案官员分别被革职、流放或监禁。这成为乾隆朝规模最大的贪腐案之一。
王亶望案后,民间对那些特制衣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江南富商开始私下寻找会制作这类衣物的裁缝。到了晚清,上海、天津等地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奇装异服”的裁缝铺。
光绪年间的《申报》曾刊登过一则广告,某裁缝铺声称能制作“古法奇服”。不过这类衣物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据说一条仿制的四腿裤要价白银八百两。
民国初年,北京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商人中流传着一个说法,称当年王亶望的那条原物被某位王爷收藏。但这更像是商人们编造的故事,用来抬高仿制品的价格。
王亶望案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一个原本可能默默无闻的小官,因为贪欲最终身败名裂。而那条四腿裤子,也成为了历史上官员腐化堕落的独特见证。
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特殊物品而暴露的贪腐案例?你认为古代官场中最令人震惊的贪腐手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