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寰宇烽火 2025-07-23 09:58:52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1937年的甘肃临泽,天寒地冻,地主王学文刚躺下,院门外一阵轻微的响动就让他竖起了耳朵,那年头兵荒马乱,窝藏红军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马家军的刀快得很。 可当他壮着胆子从门缝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冻得嘴唇发紫、额头还挂着血的年轻女兵蜷在门口时,还是心软了。 他没多想,低声喊来媳妇,两人合力把那女兵抬进了屋,安置在空着的土炕上,谁知,女兵刚缓过一口气,还没说上几句话,就急着去解自己的棉袄。 这个举动把王学文和屋里的男丁们都看蒙了,连忙摆手让她打住,转身把王夫人喊了过来,结果,所有人都没想到,她厚重的棉袄里,竟然还裹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女兵叫吴仲廉,是红西路军妇女团的干部。部队在祁连山被打散后,她和丈夫曾日三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四处躲藏,就在几天前,为了引开追兵,丈夫抱着块石头跳进了冰河,再也没上来。 此刻的吴仲廉,怀里揣着仅有的两块银元和一封血书,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此子生于庚午年腊月,若遇善人收养,来日当报大恩!”说白了,她这是在用自己最后的力气,为孩子,也为革命,寻找一条活路。 王学文夫妇听完她的遭遇,非但没有害怕,反而被这份大义给镇住了,王学文抽着旱烟,叹了口气说:“你们是英雄,我们老百姓没啥大本事,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你们没后顾之忧。” 巧的是,王家媳妇也刚生了孩子,喂养这个小家伙不成问题,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临走时,吴仲廉一步三回头,最终还是咬着牙,转身消失在了风雪里,重新回到了那片生死未卜的战场。 可革命的道路,从来都是凶险无比的,吴仲廉刚走没多久,就被敌人抓进了监狱,王学文一家虽在乡下,却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心里都清楚,这怕是凶多吉少了。 为了让吴仲廉能再见孩子一面,王家冒了天大的风险,几经周折,终于把已经取名为王继曾的孩子,带到了监狱里。 牢房里,吴仲廉抱着儿子,以为这是永别,她含着泪对王学文留下“遗言”:如果自己出不去了,就请他们永远别告诉孩子亲生父母是谁,免得他将来痛苦,王学文含泪点头应下。 幸运的是,吴仲廉最终被同志们救了出来,继续投身革命,而王学文夫妇,则信守承诺,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里,把王继曾当亲生儿子一样,扎扎实实地养了十年。 时间一晃到了1947年,天快亮了。 已是山东妇联主任的吴仲廉,在组织的帮助下,开始寻找自己的儿子,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村里来了个货郎,在王家院墙上画了朵芍药花,三天后,十几个解放军敲开了王家大门,当吴仲廉看到十年未见的儿子时,一把将他搂进怀里,眼泪再也止不住。 王学文蹲在门槛上,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烟头的火星映着他通红的眼眶,他声音沙哑地说:“娃大了,该知道亲娘是谁了。” 亲情这东西,究竟是血缘说了算,还是日夜的陪伴更重?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亲娘”,十岁的王继曾死死抱着养母的腰,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这场重逢,变成了一场持续七天的拉锯战,最后,王继曾终于将亲娘送出了村,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孩子突然从驴背上滚了下来,转过身,朝着养父母家的方向,“咚咚”磕了几个响头,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大人都别过了头。 几年后,十五岁的王继曾穿上军装,要去兰州上学。火车站台上,养母一遍遍给他整理衣领,养父则把二十个煮鸡蛋硬塞进他的挎包里。 不远处的月台上,吴仲廉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转身对秘书说:“把我这个月的津贴,全都留给老乡!”她比谁都清楚,有些恩情,一辈子也还不完。 王继曾就在这双重母爱下长大,后来成了一名地方干部,他从不避讳,总是很骄傲地跟人说,自己有两位母亲:“一个生我养我十载,一个教我革命道理。” 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子女回到临泽,在王学文夫妇的墓前,雷打不动地摆上两样东西:一碗红糖水,和半块发了黑的银元。 那碗糖水,是敬那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而那半块银元,则无声诉说着一个母亲在国难当头时的悲壮托付,和一个普通家庭在战火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笔横跨血缘与时代的“账”,或许永远也算不清。 信息来源: 红网《百年颂 湘女梦丨吴仲廉:悲壮历程中的坚强女性》 中国妇女报《"红军娃"故事里的军民情深》 人民法院报《浙江法院"女包公"——追忆新中国首位高院女院长吴仲廉》 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吴仲廉: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鏖战河西走廊》

0 阅读:0
寰宇烽火

寰宇烽火

展示全球航空动态,分享全球最新防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