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遭遇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

历史不陌生 2025-07-22 15:39:11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遭遇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返城。谁知邻居突然哭了,她说:“你们走了,我可咋活……” 1970年冬天,吉林延边的小村子风雪大作,知青林小兰疼得浑身打颤,汗把被褥都浸湿了。 屋外急得转圈的是她丈夫姚祚唐,屋里忙前忙后的是隔壁的李老太。 当时,孩子迟迟下不来,林小兰脸色发青,情况眼看不妙。 突然,李老太拎起棉袄,什么都没说,转身冲进了夜色里。 她一口气走了十几里,顶着雪,滑倒了两次,终于把邻村的接生婆请来。 那一夜,屋里灯火未眠,接生婆和李老太一刻不停,直到天快亮,孩子终于呱呱落地,母子平安。 要不是这个朝鲜族的李老太拼命奔走,林小兰很可能命就没了。 两年前,林小兰和丈夫姚祚唐从上海下放到这个村里,分到了李老太家隔壁。 两个年轻人刚来时,连柴火都不会点,地里干活也是笨手笨脚。 李老太看着心疼,时不时送饭上门,一来二去,关系越来越近。 老太太早年间出了车祸,丈夫和儿子都没了,一个人守着破屋过日子,心里空得慌。 城里来的这对小夫妻跟她说话,总是客客气气的,有什么事也想着帮她干点重活,老太太的心渐渐热起来。 林小兰怀孕后,李老太更是把她当亲闺女看,锅里有点油水,第一碗一定是给她的。 林小兰腰疼,老太太蹲在地上给她揉,冷天怕她着凉,特意缝了棉鞋塞在门口。 自己穿着打补丁的旧棉袄,却把唯一的红糖、省下的小米留给她补身体。 孩子出生后,夫妻俩白天都要去队里干活,没办法,只能把孩子交给李老太。 老太太一点不嫌累,背着小家伙一边哄,一边还做家务。 喂奶没奶粉,她就拿米去换羊奶,孩子哭了整晚,她守着一宿也不喊一声苦。 那些年村里日子紧巴巴的,可林小兰家的窗户里总能透出一丝热气。 那股人情味,是李老太一点点攒出来的。 转眼到了1979年,政策来了,城里的知青可以返城了。 林小兰一家也接到了消息,心里一边是高兴,一边却堵得慌。 真要走了,这些年照顾他们的李老太,怎么办? 那天李老太在院里晒被子,手还举在半空,就听见林小兰轻声说了句:“大娘,我们要回去了……” 老太太一下就呆住了,嘴唇哆嗦了半天,才挤出一句:“你们走了,我咋办啊?” 一句话把林小兰说哭了。 回城是盼了十年的事,可这一刻她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两口子商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去找村支书,恳求能带李老太一起走。 村支书一听也犹豫,说从来没这规矩。 可等他把李老太这些年做的事给村民一说,大家都安静了,点头说:“带吧,她早就是他们家人了。” 返城路上,林小兰特地带李老太去了北京。 老人家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两只手摸着长城砖,像孩子似的乐得合不拢嘴。 回到上海,林小兰一家给李老太腾出家里最宽敞的房间,手把手教她用水龙头,调电视,吃西点。 李老太坐在小阳台上晒太阳,常说:“我这辈子,值了。” 十年后,李老太在睡梦中安安稳稳走了。 林小兰夫妇依她心愿,把骨灰送回延边老家安葬。 此后每年清明,风雪再大,也要带孩子去给老太太扫墓。 人和人之间,最动人的,不是亲情的自然流淌,而是陌路相逢的那份真心。 没有血缘,却比亲人还亲没有承诺,却用十年做了见证。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感恩,但像这样双向奔赴的温柔,最难得,也最值得被记住

0 阅读:13
历史不陌生

历史不陌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