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年,非洲少女巴特曼,因臀部长得很“突出”,被雇主骗到英国,扒光衣服关进笼

菲菲谈国际 2025-07-21 19:57:05

1810年,非洲少女巴特曼,因臀部长得很“突出”,被雇主骗到英国,扒光衣服关进笼子让人参观,在她死后还被人做成标本展览近200年。

1810年,21岁的南非科伊桑族女性萨拉·巴特曼登上前往英国的货船,荷兰商人彼得·切扎尔和英国军医威廉·邓洛普承诺为她提供工作机会。

抵达伦敦后,巴特曼被安排在皮卡迪利广场225号进行公开展示,展览方将她的臀部和生殖器特征作为卖点,吸引付费观众,这种身体特征在科伊桑族女性中较为常见,医学上称为“脂肪臀”现象。

19世纪初的欧洲正值人体测量学兴起,科学家试图通过测量不同种族的身体特征来建立人种分类体系,巴特曼的身体被当作研究样本,多位学者对其进行测量和记录。

伦敦展览持续近四年,门票价格从2便士涨至1先令,观众可支付额外费用进行近距离观察,1814年,巴特曼被转移至巴黎,在动物园内继续展出。

法国解剖学家乔治·居维叶对巴特曼进行了详细研究,他的记录显示,巴特曼的臀围达到1.2米,这一数据被收录进当时的人类学档案,居维叶后来发表论文,将巴特曼的生理特征纳入其人种理论体系。

1815年12月,巴特曼在巴黎去世,年仅26岁,居维叶随即对其遗体进行解剖,制作了包括生殖器、大脑和完整骨架在内的标本,这些标本在巴黎人类博物馆展出长达160年。

20世纪70年代,南非学者开始关注巴特曼事件,历史学家发现,类似的人体展览在当时欧洲十分普遍,据记录至少有数百名非洲人被以同样方式展示。

1994年,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正式向法国政府提出归还巴特曼遗骸的请求,法国国民议会经过8年辩论,最终在2002年通过相关法案。

2002年8月9日,巴特曼的遗骸运抵南非开普敦,南非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安葬地点选在东开普省的汉基村,这里距离她的出生地约60公里。

巴特曼事件催生了多项国际文物归还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7年发布指导原则,要求各国审查殖民时期获得的人类遗骸收藏,法国、英国、德国等国随后归还了数千件相关文物。

当代艺术家开始重新诠释巴特曼的故事,南非雕塑家威利·博斯霍夫创作了名为“维纳斯”的装置作品,美国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普利策奖剧本。

医学界也开始反思19世纪的人体研究方法,多所欧洲大学修订了人体标本收集规范,要求明确记录标本来源并定期审查其合法性。

巴特曼的故事被写入南非中学历史教材,成为讨论殖民主义影响的重要案例,教育部门统计显示,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族平等概念。

数字化技术为重述这段历史提供了新途径,虚拟现实项目“重返1810”让观众体验19世纪伦敦街头场景,南非博物馆通过3D扫描技术重建了巴特曼的生活环境。

现代人类学研究显示,科伊桑族的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是人类最古老的族群之一,这一发现颠覆了19世纪关于“原始民族”的错误认知。

巴特曼事件反映出科学研究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当代生物伦理学将其作为典型案例,用于培训研究人员如何处理敏感的人体研究问题。

社交媒体时代巴特曼的形象被重新塑造,南非民众通过推特话题标签纪念她,相关内容获得数万次转发,这种数字化纪念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1 阅读:63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