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加大围剿,美防长下禁令,不到24小时,中国被微软除名。这是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技术风暴,却早已在暗流汹涌中埋下伏笔。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语气严厉,措辞强硬,宣布中国将不再以任何形式参与美国国防部的云服务项目。 仅仅不到24小时,微软迅速响应,调整对美政府客户的技术支持流程,彻底将中国工程团队“清除”出提供服务的名单。 这一系列动作之迅速、手法之果决,让人不得不关注背后的动机与影响。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篇由美国调查媒体ProPublica刊发的长文。 文章披露,在微软为美国国防部提供的云服务项目中,曾通过所谓“数字护卫”制度,让中国工程师间接参与了相关系统的维护操作。 这一制度看似严密,由持有安全许可的美籍员工代为执行操作指令,中国工程师无法直接接触系统,但文章质疑这些“护卫”多为退役军人,技术能力不足,可能无法识别潜藏于代码中的风险。 这一质疑瞬间引爆了政坛。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第一时间向国防部致信,要求彻查所有与中国籍工程师相关的分包商名单,并详细说明“数字护卫”的培训机制。 他的信中直言不讳地称,中国的网络能力是对美国最具侵略性与危险性的威胁之一,必须高度警惕。 在舆论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国防部迅速表态,赫格塞思随即宣布启动为期两周的全面审查,旨在清除所有参与国防云服务的中国工程师。 从政令发布到微软响应,整个过程如同预设好的剧本,一气呵成。微软的发言人弗兰克·肖正式确认,公司已修改对美国政府客户的服务方式,确保不再由中国本土工程团队提供任何形式的技术支持。 这一举措的背后并非单纯的安全考量。 根据微软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营收高达700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美国本土客户,而Azure云服务部门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 更为关键的是,微软在政府合同中占据重要地位,五角大楼的订单更被视为命脉所在。在这种局势下,微软不敢有丝毫懈怠,选择迅速“清洗”中国员工,以示忠诚。 这场风波不止席卷科技领域,教育系统也未能幸免。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审查日趋严格,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科学等敏感专业,签证被拒的比例显著上升。 一些高校甚至建议中国学生规避高敏感学科,选择“非关键方向”以降低风险。开放的学术环境正在悄然闭合,美国高等教育的包容性被国籍划线所取代。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农业部也开始“清理门户”。 据披露,该部门在过去一年解雇了约70名外国合同人员,其中多数为中国籍博士后。这些人原本在食品安全、农业生态等非敏感领域从事科研,却依旧被纳入“安全风险”的范畴。 数据显示,农业部在一年内流失超过1200名员工,占总人数的17%,影响深远。这表明,“去中国化”的触角已伸向科研体系的每一个角落。 分析整个事件的进程,不难看出这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排斥过程。 从微软到农业部,从大学实验室到移民签证,美国政府正通过行政手段、政策调整、舆论引导等多重方式,构建起一张围绕中国科技人才的排斥网络。 此举看似是国家安全的防范,实则是对全球化协作的一次倒退。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技术人才正加速向欧洲、东南亚等地流动,美国高科技行业正面临人才流失的隐忧。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以国籍为界限的政策反而可能削弱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力。 从这场事件可以看出,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正逐步从贸易、投资延伸至人才、知识,形成一种全维度的技术脱钩趋势。 微软“除名”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一整套国家战略的推进过程。在这过程中,政治凌驾专业、意识形态压倒技术理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这场“技术围剿”不仅仅是对中国工程师的排斥,更是一场对全球科技合作体系的挑战。 在未来的国际技术竞争中,谁能真正做到开放、包容、共赢,谁才能站在时代潮头,不被浪潮吞没。美国的选择,最终也将决定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角色与地位。
特朗普政府加大围剿,美防长下禁令,不到24小时,中国被微软除名。这是一场看似突如
菲菲谈国际
2025-07-21 19:50: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