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天,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不顾众多反对之声,下令将朝鲜境内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墓炸毁。 这地方叫永明寺,可不是什么小庙,那是高句丽时期就传下来的古刹,正经的千年古迹。你说炸古墓,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摧毁以永明寺为核心的整个古建筑群。这事儿在当时,那真是顶着巨大的反对声浪干的。 要说这事儿,得先说说平壤的牡丹峰。 这地方,在平壤的地位,差不多就相当于北海公园在北京、岳麓山在长沙。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名胜,文人墨客没少在这儿吟诗作对。山上不光有风景,更有厚得一脚踩下去都陷脚脖子的历史。高句丽在这儿建都,留下的城墙、亭台楼阁,遍布山野。永明寺,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永明寺始建于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时代。你想想,那会儿咱们中国还是东晋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刚写出来没几十年。这庙就这么静静地在牡丹峰上,看着大同江水流了一千五百多年。历经战火,几度兴废,但香火始终没断。寺里的炼光亭、浮碧楼,都是朝鲜历史上响当当的国宝级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 可惜,朝鲜战争(我们叫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几乎把平壤夷为平地。永明寺也没能幸免,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地基还在,残垣断壁还在,那些雕刻精美的石塔、石碑,还有炼光亭的主体结构,都还在。对于搞历史、搞建筑的人来说,这些残骸,就是宝贝。只要精心修复,千年古刹的风采,完全可以重现。 当时战争刚结束,平壤城要重建。怎么建?这就出了分歧。 一边,是朝鲜的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他们觉得,平壤的重建,必须得把这些历史的“根”给留住。永明寺的废墟,就是平壤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他们提交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希望能在这片废墟上,把永明寺、炼光亭这些瑰宝给重新建立起来。 而另一边,是以金日成为首的领导层。 他们的想法,完全是另一个路子。在他们看来,平壤要建成一座崭新的、革命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首都”。那些旧时代的寺庙、楼阁,是啥?那是封建王朝的遗毒,是宗教迷信的象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多好,干嘛非要被这些旧框框束缚住? 据说,金日成亲自去牡丹峰视察过好几次。面对着永明寺的残垣断壁,他说了些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述。但核心意思很明确:“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不应该留着这些传播封建思想和迷信的东西。我们要在这里为人民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文化休息场所。” 这话的分量,谁都掂量得出来。 当时,反对的声音有多大呢?朝鲜著名的建筑家金正熙(不是韩国那个总统)、历史学家朴时亨,都公开或者私下里表达过反对。他们认为,历史建筑和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存。巴黎有卢浮宫,罗马有斗兽场,北京有故宫,这些并没有妨碍它们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 但这些声音,在强大的政治意志面前,显得太微弱了。 1959年春天,最终的命令下来了。 没有修复,只有“清理”。推土机开了进去,炸药也准备好了。随着几声巨响,永明寺残存的基座、石塔,还有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碑,被彻底清除。那片见证了高句丽、高丽王朝、李氏朝鲜兴衰更迭的土地,被夷为平地。 这事儿,对朝鲜文化界的打击是巨大的。很多老学者,据说当时是含着泪看着这一切发生的。他们保护的,不只是一砖一瓦,而是这个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传承没了,就像树被刨了根。 永明寺被“清理”之后,取而代代的是什么呢? 一个巨大的、能容纳十万人的金日成体育场,还有各种游乐设施,一个巨大的凯旋门也矗立在不远处。牡丹峰,从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历史名山,变成了一个充满政治符号和大众娱乐功能的公园。 我无意去评判这种做法的绝对对错。站在当时的朝鲜领导人角度,他们或许真的认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崭新的、与旧时代彻底切割的现代国家,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为了这个宏伟目标,牺牲一些“封建残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革命思维”,急于求成,急于塑造“新我”,而塑造“新我”最快的方式,就是否定和砸烂“旧我”。 有趣的是,几十年后,风向又变了。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朝鲜开始大力宣传自己的悠久历史,强调民族主体性。那些曾经被视为“封建糟粕”的高句丽、高丽文化,又被重新捡了起来,作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他们甚至重建了高句丽始祖东明王的陵墓,搞得极其宏伟。 这时候就有点尴尬了。你当初为了“辞旧”,亲手把永明寺这种真正的千年古迹给抹掉了;现在为了“迎新”,又要去复建一些真假难辨的“古迹”。这一拆一建之间,丢失的是什么?
1959年春天,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不顾众多反对之声,下令将朝鲜境内一座具有千年历史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21 03:3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