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句扎心的,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是西化教育,很有可能倒向西方,菲律宾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着巴基斯坦”这个说法,放在国际关系的现实框架下,任何国家保持清醒认知与前瞻性布局,本质是维护共同利益的负责态度,而非对友谊的质疑。 近期围绕教育渗透、外部干预的全球现象——尤其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反复及转向台湾问题的操弄——恰恰提醒我们,文化认同与教育路径的博弈,已成为大国竞争中不容忽视的软战场。 巴基斯坦的教育生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图景。一方面,其本土宗教教育体系根深蒂固,部分宗教学校因课程封闭、思想保守,甚至被西方标签化为极端主义“孵化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通过资金项目渗透教育领域。 这种“双轨教育”导致社会思潮分化:保守势力抵制现代教育,多次炸毁女子学校,而部分接受西化精英教育的群体,则易对西方制度产生盲目认同。这种分裂若被外部势力利用,可能动摇政策导向的自主性。 菲律宾的教训尤为深刻。其长期受殖民历史影响,教育体系与美国高度绑定,形成亲西方决策惯性。 菲政策摇摆的根源,在于精英阶层深受西方叙事浸染,将美国利益误作本国利益。 这种教育驯化的结果,使其甘当域外大国遏华棋子,最终损害自身长远发展——正如王毅外长点破:“替别人当先锋,只会使自己沦为牺牲品。” 但将巴基斯坦简单类比菲律宾,忽视了三个关键差异: 历史互信厚度不同。巴基斯坦在联合国表决中支持新中国恢复席位,协助基辛格秘密访华推动中美破冰,70余年始终与中国休戚与共;而菲律宾长期作为美国军事盟友,对华政策缺乏战略定力。 利益融合深度差异。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已形成能源、基建、产业联动态势,仅卡西姆港电站等项目便惠及巴民生;反观菲律宾,除部分农产品贸易外,与华经济纽带远未达到重构国家利益认知的程度。 反干预能力建设。巴军方及民间对美渗透警惕性较高,例如本土社会组织主动推进和平教育本土化,主张“以巴基斯坦方案解决冲突”;而菲军方则深度依赖美装备训练,丧失战略自主意识。 中国真正的“防范”之策,恰恰是深化共赢绑定、支持巴方构建教育主权,通过中巴大学联盟扩大留学生交流,让更多巴青年亲身感知中国发展逻辑而非西方滤镜下的扭曲叙事。这种“去殖民化教育”合作,才是抵御文化渗透的坚实屏障。 国际关系中从无永恒盟友,唯有永恒利益。但“巴铁”之所以珍贵,在于两国始终致力于将共同利益转化为共同行动。 所谓“防”,本质是通过更大力度的人文交融与利益共享,筑牢抵御外部离间的防火墙——这既是对友谊的珍惜,亦是大国战略定力的体现。 (素材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官方账号 2025-07-07 17:54)
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句扎心的,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
梅梅谈世界
2025-07-19 09:4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