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这个沉甸甸、关切国本的问题,如一个无声的巨浪在激荡——它不仅是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叩问,更是对千秋事业走向的凝思。 这一幕虽无戏剧性的对白记录在案,但其深意已在时光长河里刻下深刻印记,承载着巨人对未来的高度自觉和对国家命运千钧般的担当。 毛泽东主席晚年饱受多种疾病折磨,视力衰弱,行动受限;周总理则深受膀胱癌与心脏病的反复侵蚀。然而,身体的极度虚弱并未削弱这两位巨人钢铁般的意志与国家责任感。 那一年一月下旬,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秘密举行。周总理虽身处病榻,仍在医院里夜以继日地审阅至关重要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并做了字斟句酌的修改补充。 毛主席则以其深邃的战略思维始终全局在握,密切关注会议关键的人事安排。最终,由总理抱病在会上铿锵宣读的这份报告,不仅明确重申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更依循主席核心考量,重申了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关键地位——“人才难得”的主席评语言简意赅,却为这危难之时最根本的江山守备问题划定了方向:依靠正确组织路线实现平稳交接班,确保国家发展航向不改、根基永固。 审视这段特殊岁月,我们窥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严峻健康挑战面前展现出惊人定力与国家治理智慧。他们所展示的绝非被动承受,而是以非凡意志直面未来关键命题的主动作为:如何确保领导核心的更替有序、国策连续稳定进行下去。 此间蕴含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将治理制度化、交接规范化的远见——为中国在历史转折关口顺利前行提供了方向性保障。当我们立足新时代回望那风雨如晦却信念如磐的1975,那份在病痛中以无比清醒姿态布局民族未来的初心愈加澄澈。 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精髓正是历史回响与时代需求的完美共振。 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党与国家行稳致远的最根本依靠。这份对红色江山守护者的高标准要求、对新时代“守江山”任务的深刻阐述,清晰地映照出1975年那份深沉思考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并获得崭新历史意义。 1975年两位巨人的“江山之问”与无声布局,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凝重一页。它已成为激励后人不倦求索的伟大课题。当我们从新时代高度回望这沉重而光辉的时刻,那病榻之侧所显现出的对责任的坚守、对民族大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国家长远命运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如星辰般熠熠生辉,持续传递着深沉力量。 历史反复印证:守江山,守的不仅是壮丽山河,更是民心所向的光明未来。唯有持之以恒传承那份源自崇高理想的责任感,唯有与时俱进锻造与民族复兴重任相匹配的高素质栋梁队伍,方能告慰先辈嘱托,将红色江山万代相传于永不动摇的信念基石之上。
197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这个沉甸
梅梅谈世界
2025-07-18 17:51: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