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病逝,悼词中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看后直接划掉! 1972年元旦,陈毅元帅在病床上几度昏迷,情况一天比一天差,当天夜里,周恩来总理刚在人民大会堂忙完工作,一接到医生的报告,立刻坐车赶往日坛医院。 病房里,两位老战友关起门来谈了很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只知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没过几天,1月6日深夜,这位为新中国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元帅,还是走了,谁也没想到,他身后事还要掀起这么多波澜。 某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先是在悼词上动歪心思,写好的悼词总共不到600字,大半是简历,他们还硬塞进去“有功有过”四个字。 这可不是简单的评价,在那个年代,这四个字能把一个人的功绩全给抹了,周总理看着就急了,他知道陈毅为革命吃了多少苦,怎么能这么被糟践? 连夜在悼词里加了一段:“陈毅功大于过,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他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在巩固和扩大新四军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送审的时候还特意附了封信:“陈毅在国内国际都有影响,我加的这句话,是党有需要。” 最后还是毛主席拍了板,他看了悼词,直接把涉及功过的地方全划了,还特意注明:“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就这一笔,保住了历史的公正。 追悼会定在1月10日,地点选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在当时是头一遭,以前像陈毅这个级别的领导人,追悼会都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或者嘉兴寺办。 礼堂里空荡荡的,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们试着给北京饭店和市政府打电话,想借点沙发椅子,没想到一听是陈毅追悼会用,对方立马答应了。 战士们开着卡车跑了两趟,拉回来十几个大沙发、二百把软椅,休息室很快就像模像样了。 最头疼的是取暖,上级要求室温得保持在20到22度,可礼堂连暖气都没有。 只能用土办法,先在门口挂上棉门帘,又让总后勤部送来了几个大炉子和几十节烟囱,工人们围着炉子商量怎么摆才能暖和,七嘴八舌吵了半天,总算把温度稳住了。 追悼会当天,江青一来就找事,刚进门就搓着手说:“这屋里怎么有点冷,温度够吗?”工作人员赶紧解释:“已经22度了,周总理刚检查过。” 她脸立刻就沉了:“别老提总理,你们自己的工作怎么做的?”站在窗前看了会儿雪,又喊服务员:“问一下卫生间在哪儿。” 听说礼堂没有卫生间,江青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没有卫生间怎么行?要是主席来了怎么办?我看你是不想干了!”治丧委的人吓得不敢吭声。 正好周总理进来了,耐着性子解释:“礼堂是刚改建的,以前没办过大型活动,确实没厕所。他们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已经够累了。一会儿主席就要到,先把正经事办好,这点小事克服一下不行吗?外面不是有厕所吗?” 江青还不依不饶:“那种厕所怎么能去?我住的地方厕所是什么样的!” 周总理脸色严肃起来:“我们今天是来参加陈毅追悼会的,不是来挑毛病的!过去在陕北,条件比这差多了,不也过来了?现在怎么就不行了?” 江青见总理真动了气,才顺着台阶下:“不用他们了,让小薛陪我去。”出门时还撂了句:“要不是看总理面子,这事不算完。” 毛主席来了之后,周总理对他说:“陈毅的夫人张茜和孩子们在二室休息,您要不要去看看?” 毛主席站起身,一进二室就向张茜伸出手,张茜握住他的手,只说了句“毛主席”,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毛泽东拍着张茜的手说:“陈毅去世了,我们和你一样难过。”又看着孩子们说:“你们要继承陈毅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继续为人民服务。” 追悼会快开始时,毛泽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往大厅走,走廊两边摆着各界送的花圈。 谁都知道,陈毅元帅早年间跟着毛泽东闹革命,红军时期就带兵打仗;抗日战争时,新四军在他手上发展壮大,江南百姓谁不记得他的好? 解放战争打淮海战役,他在前线指挥,硬是啃下了硬骨头;建国后当外交部长,在国际场合一身正气,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骨气,这样的人,哪来的“过”? 江青他们怕这些为革命流过血的人,怕他们在群众里的威望,可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清楚,历史不是谁能随便改的。 毛主席亲自来参加追悼会,他是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陈毅这样的革命者,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这么多年过去,人们还记得陈毅元帅,不光因为他打了多少胜仗,办了多少大事,更因为他那种“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的担当。 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心里装着国家,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不是几句歪话能抹黑的,也不是一时的评价能定下来的,就像陈毅元帅,历史最终给了他公正的评判。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陈毅元帅身上最让人敬佩的品质是什么?
1962年,毛主席约谈陈云一个小时,22天后陈云婉拒开会。提出:自己的心脏功能很
【7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