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离世,膝下竟无子女,其遗产最终被他的妻子浦安修按照他的遗嘱分给了11个人。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1978年,已经逝世四年的彭德怀元帅迎来了恢复自己名誉的时刻,党中央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他平反昭雪。
会后,彭德怀的遗孀浦安修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一个破旧的包袱,这个包袱里装着两个人全部的“家当”。
里面还有一张发黄的字纸,这是彭德怀在临终前几个月忍着剧痛,歪歪扭扭写下的遗嘱之一。
在这封遗书里,他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盘点及分配。一共有十一个人的名字被提及,其中大半都是彭德怀的侄子和侄女。
因为彭德怀和浦安修并没有留下亲生子女,两人大半生都是在战火下度过的,因为随时面临敌人的炮火和转移的缘故,浦安修曾经流产了两次,打那以后她的身子就伤了,再也无法怀孕。
不过,彭德怀并没有因此而有别的打算,甚至在浦安修因此主动提出离婚的时候,他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没有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还有启超他们么,我们就是一家人!”
彭德怀口中的“启超他们”,就是自己弟弟彭金华和彭荣华的孩子们。
彭德怀的弟弟们在哥哥的影响下,均在1930年左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战斗工作。
只是,很不幸,两人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在1940年参加战斗的时候,不幸殉职。
两个弟弟一共留下了7个子女,他们牺牲的时候,最大的孩子不过5岁,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
就这样,彭德怀夫妇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起照顾烈士遗孤的责任。
所以两人的膝下也还算是热闹,七个孩子一直都围绕在两人身边。
因此,彭德怀在遗嘱中提到,要把一半的财产分给这七个侄子侄女并无不妥。
当彭启超等侄子侄女接到“母亲”浦安修递出的钱后,几个人扑倒在地大哭起来,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彭德怀在声明最后时刻,还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
不过彭启超等人并没有收下这笔钱,而是以“孝敬母亲”的名义让浦安修来保管这笔钱。
浦安修拗不过孩子们,以孩子们的名义在银行设立了账户存入了这笔钱,而彭启超等人一直未动用这笔钱。
直到1991年浦安修离世的时候,这笔钱未曾被任何人动用。在浦安修离世后,彭启超等人把这笔钱取出来捐给了老家修路使用。
彭德怀遗嘱中提及的另外四个人,全部都是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警卫员、秘书景希珍等人。
彭德怀对他们深感愧疚,觉得是自己的事连累了景希珍等人。因为自己的缘故,他的警卫员和秘书等人的待遇直线下降。
为此彭德怀在病中的时候也很惦记他们,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工资,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他们。
根据遗嘱,景希珍等人每人分到了800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当年北京的人均工资也才40元左右,这一下子相当于20个月的工资了。
景希珍等四人决定,把这笔钱以彭德怀的名义,公开捐赠了给彭总老家的一所小学,他们希望后世人能够永远铭记这位共和国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