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南京城内风声鹤唳,诏狱再起,朝廷权臣人人自危。年已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17 09:00:51

1390年,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南京城内风声鹤唳,诏狱再起,朝廷权臣人人自危。年已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押入大牢。朱元璋只冷冷一句:“司马懿七十尚叛主。”一代开国元勋,就此伏诛。李善长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苦撑几十年,到头来,却成了“胡惟庸余党”的首席替罪羊。

元末天下大乱,流寇四起,兵祸不断。李善长出身布衣,本是定远县一位塾师,文人出身,无兵无势。但他有一样东西特别硬:脑子。他比谁都明白,这乱世里想活命,靠拳头不如靠头脑。

1354年,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李善长投奔而来,不拿刀,也不持剑,靠一手文书策划、后勤调度,硬生生成了起义军中最管账的大脑。他出谋划策、协调将领、操办粮草、整顿法纪,一桩桩一件件,让朱元璋这位出身和尚的领袖如虎添翼。

等到1367年,大明还未正式建立,朱元璋就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权力——宣国公、左相国。封赏之高、职权之重,宛如汉代萧何。之后的盐茶制度、币制改革、财政重建,哪一样没他的手笔?

1370年,大明皇帝朱元璋登基,国号正式为“明”。李善长更上一层楼,封太师、韩国公,赐丹书铁券,名义上终身免死,实质上更像政治免疫金牌。朝廷之上,文臣看他眼色,武将避他锋芒。开国功臣数十人中,他位列首席,几乎一手奠定了新朝政权的雏形。

可这世上最危险的,从不是敌人,而是你曾扶持的人登上了皇位之后。

风光了十几年,李善长却开始察觉到不对劲。自从胡惟庸倒台,局势悄悄变了。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一场高层政治清洗骤然袭来。胡是宰相,政务繁杂,原由李善长一手扶上。但他谋反一事被坐实,牵连甚广,李善长也未能独善其身。虽靠着丹书铁券侥幸保住性命,但实权被夺,形同软禁。

朱元璋冷眼旁观,没动他。但他心中那把称功罪的秤,已然在李善长那边悄悄下沉。

1385年,李存义等人涉案,朱元璋未处死,仅流放崇明。但在朱的逻辑里——李善长的亲族为何频频与反贼有所交集?这不是巧合,这是潜藏的火种。

后来,李善长替丁斌求情,更是踩了雷。丁斌被指为胡惟庸死党,李却出面说情。这不是讲义气,是挑战皇权。朱元璋听在耳里,记在心中。

更严重的是他家造府第,竟从信国公汤和处调来卫士三百人。汤和当即禀报,朱元璋勃然大怒。一个卸任的老臣,何需三百卫士?是怕人来抄家,还是准备反攻?

明面上,李善长依旧风平浪静,府门开闭如常,宾客往来频繁。但朝堂之上,已无人再提“功臣”,只怕他哪天忽然“受审”。

1390年,风暴终于来了。朱元璋发布诏令,重启诏狱,宣布要肃清“胡惟庸余党”。

这一年,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满头白发。按理说,早该归隐田园颐养天年。可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被以“知逆谋不举,观望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列入首批清洗名单。所谓“谋反”,并非亲自策划,而是知情不报,罪名虽虚,却能致命。

审讯时,丁斌等人供出——李存义曾向其父提议参与政变,还允诺封王厚赏。这供词是真是假,不再重要。在那个人人自危、纸张都要审讯的年代,有人供出你,就等于你死了。

那天,李善长跪在刑场,身体颤抖。他没有挣扎,没有争辩,只抬头看看天,再看看执刀的兵士。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据《昭示奸党三录》记载,他在临刑前曾自陈年老无力,七十余岁“已无图谋之心”。可朱元璋冷冷回道:“司马懿七十尚叛主,岂能以老为由?”

短短一语,锁死了所有退路。

三刀六斧,断送了一代丞相。

李善长死了,可故事没完。他不是一个人倒下,而是牵连了整个家族。

仅数日内,妻子、弟弟、侄子、外甥、门客,总共七十余人全部斩首。诏书昭告天下:“奸党李善长,附和胡惟庸,图谋不轨,已伏法。”

儿子李祺因娶了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勉强保下一命。但好景不长。靖难之役中,李祺被指暗通燕王,最终被迫自尽。临安公主悲恸欲绝,从此不问世事。

李善长的侄子、亲族,凡挂名入籍者,无一幸免。丹书铁券,在这场政治清算中成了废纸。

有人为他鸣不平。第二年,王国用冒死上书,说李善长无罪,冤枉至极。朱允炆继位后,象征性地恢复了李善长子孙部分名誉。但时代已变,功臣之家,再无昔日荣光。

这场政治浩劫,最终变成朱元璋的胜利。他清除所有开国旧臣,把国家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但这条通往皇权极峰的道路上,血迹斑斑,满地尸骨。李善长的死,不过是最响的一声警钟。

0 阅读:48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