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年,司马懿刚刚去世没几天,司马家的后宅突然剑拔弩张。司马昭拎着腰刀,闯入司马师面前,怒气冲冲要去杀掉柏夫人母子,为自己早逝的母亲张春华“报仇雪恨”。这一刀没砍下去,全靠他哥司马师死死抱住不放。两兄弟当场扭打成一团,旧恨、家规、人性、皇权,统统搅成一锅。
司马懿活着时,他是魏国真正的掌舵人,宫中宫外,没有一个人敢不看他脸色行事。他走后,留下的,不止是空下来的大将军府,还有一堆积压已久的仇恨与压抑。
司马懿一生权谋深沉,却在处理后宅关系上犯了个错。他正妻张春华是他的发妻,贤良果断,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她生的。但他偏偏宠幸了一个妾——柏夫人,还为她生了个儿子叫司马伦。
张春华一直咽不下这口气。她不是没发作过,甚至还一度想逼死柏夫人,最后却反被冷落,郁郁而终。
这种事,孩子都记着。特别是司马昭,他是张春华最宠的小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对柏夫人母子恨之入骨。可在司马懿活着那会儿,他再不甘,也不敢动。一来怕父亲震怒,二来怕哥哥司马师压制。
直到那年,司马懿闭眼了。司马家新的主事人,成了两个儿子。仇火这才腾地一下从心里冒出来。
司马懿去世没几天,家中人心未定。司马师接任大将军,暂掌朝政,调度魏国大权。而司马昭也不再是个闲散王爷,他掌控军队,有兵有声望,只差一步就能顶上去。
就在这个节点上,他终于做了件早想做却一直不敢做的事。他提着腰刀,快步闯进司马师所在的府邸。他眼神阴沉,语气冰冷,劈头盖脸抛下一句——要杀掉柏夫人和她的儿子司马伦。要一刀两断,为母亲张春华报仇。
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借题发挥。他是认真的。他这把刀,不是为了权,不是为了利,只是为了那口咽不下去的气。
后院风声瞬间紧张。几个仆人已经开始传话,警卫也不敢拦他。司马昭一身戎装,杀意逼人。说实话,没人敢拦。
但司马师拦了。
司马师比司马昭年长几岁,从小就像父亲的影子一样被雕琢。他稳重冷静,但并不软弱。他知道,这件事若真做了,不仅是家族内斗,还可能引爆朝廷震荡。
他快步上前,不顾弟弟手中的刀,直接一把抱住他。弟弟咬牙挣扎,他死死不放。两人就在殿中推搡、对峙、甚至扭打成一团。
司马师一边拉着他,一边大声吼:“父亲临终时再三交代,不许动柏夫人母子!”
这句话压住了司马昭的气焰。司马懿的遗命,是司马家最后的底线。不是因为慈悲,而是因为“稳定”。杀妾杀弟,传出去谁还敢信司马家兄弟不反?再说了,柏夫人只是一个年迈的老妇,司马伦也不构成威胁,杀他们只是私仇,不是大局。
司马昭不是不懂。但他就是咽不下去。他挣了半天,最终还是放下了刀,狠狠地把它摔在地上。不是认输,是被“父命”压下。他脸色铁青,甩袖而去。
那天,司马府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也正是那天,外人终于明白,司马家里再亲的兄弟,也早已不是一条心。
那场兄弟争执虽然被压下,但后果很快显现。柏夫人保住了性命,却再也不敢插手家务。她和司马伦被安排到偏远别院,彻底失去话语权。没有人敢动他们,却也没人再听他们一句话。
司马师继续掌权,执掌魏国军政,清洗政敌,扶持家族势力,把司马家的地盘一步步铺大。他知道弟弟脾气硬,也知道自己必须稳得住。
可司马昭不是那种会轻易收手的人。他表面服软,内心却一直积蓄着力量。几年后,等司马师病重,司马昭顺势接班。他开始主导国家事务,镇压叛乱,最后扶持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改朝换代,一统天下。
而那位曾险些命丧兄弟之手的司马伦,数十年后却因一次政变,短暂登上帝位,又被贬为庶人,仓皇而死。那些年的隐忍与存活,最终换来的,仍是一场空。
柏夫人更没留下任何声响。她被世人遗忘,死得悄无声息,连个墓志铭都未流传。
司马昭那年提刀之举,也随着他权势高涨被逐渐埋藏。但司马师心中清楚:这一家子,从来没有真正的和气。父亲在时是压着,父亲死后,是彼此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