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老山前线执行任务时的解放军战士周秋波,牺牲前留下的一张照片,为了战

琼瑶舞月裳 2025-04-27 10:49:24

1985年,在老山前线执行任务时的解放军战士周秋波,牺牲前留下的一张照片,为了战斗的胜利,他的腿部和腹部受伤血流不止,但他仍然托起冲锋枪爬向敌人的洞口,和敌人同归于尽。 想象一下,战场上枪声震耳,硝烟遮天,一个年轻士兵身负重伤,腿和腹部血流如注,可他没有停下,而是咬牙拖着身子,一寸寸爬向敌人的阵地。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在生命最后关头,仍然选择战斗到底?这个人叫周秋波,1985年在老山前线,他用行动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周秋波,1964年9月生在湖北京山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家里穷,父母靠种地养活一大家子。他从小干农活,挑水劈柴,练出一身力气。村里人说他倔,小时候摔跤从不哭,爬起来接着干。他还喜欢武术,跟着村里的老拳师学了几招,天天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练拳,夏天晒得满头大汗,冬天冻得手脚发红。乡亲们都说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1983年,19岁的他听说征兵,兴奋得不得了,跑去乡政府报名,体检时还特意挺直了胸膛。那天穿上军装,他站在村口,乡亲们围着叮嘱:“到部队好好干,别丢咱村的脸!”他咧嘴一笑,背着绿背包就走了。 周秋波入伍后被分到侦察连。别看他个子不高,身手却特别灵活,训练场上跑得快、爬得高,翻障碍跟玩儿似的。部队夜间拉练,他背着装备走几十里山路,从不喊累。有次“大比武”,他参加格斗比赛,对手比他高一头,他靠灵活的步法和狠劲儿,一个扫腿就把人放倒,赢得满场掌声。那年他拿了训练尖子称号,胸口别上奖章,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侦察连的日子不轻松,他学了不少硬本事,像野外生存、近身搏斗这些,每次任务他都抢着上。连长看他靠谱,提他做了警卫员,专门负责保护连长和传令。他把这活儿当命根子,出任务时枪不离手,眼观六路,生怕出一点差错。 1985年3月,周秋波跟着部队到了云南老山前线。那时候中越边境冲突还没停,任务是守住关键阵地。9月22日夜里,他们悄悄越过边境,第二天早上战斗就打响了。A高地是目标,周秋波端着冲锋枪冲在前面,先是干掉了一个逃跑的敌人,子弹打出去干脆利落。可敌人的火力很快反扑过来,一颗子弹擦着钢盔飞过,另一颗直接打中了他的左臂,血顺着胳膊往下淌。他没退,咬牙继续开枪。 部队拿下二号屯兵洞后,他被战友拖进战壕包扎。还没喘口气,一颗手雷滚过来,他一把抓起扔出去,爆炸的震波让他胳膊发麻。接着攻一号屯兵洞时,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他的右腿中弹,血流了一地。班长想背他走,他硬是推开,趴在地上盯着敌人的动静。没多久,腹部又挨了一枪,他倒下了,可眼睛还是睁着。 战友炸掉暗堡后往敌指挥所推进,他发现还有个没清掉的屯兵洞,里面敌人正瞄着这边。他抓起冲锋枪,用胳膊撑着地往前爬,血在身后拖出一条线。爬到洞口附近,他开了几枪,打倒三个敌人,最后掏出爆破筒塞进去。一声巨响,洞塌了,他被气浪掀出去,昏过去,再也没醒过来。那一刻,他20岁。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阵地上为他开了个简单的悼念会。他的遗物收拾好送回后方,一个血迹斑斑的日记本、一张全家福、一枚奖章,装在绿背包里。连长翻开日记,看到他出征前写的话,字里行间满是决心。部队撤离时,战友在阵地上插了块木牌,写上他的名字。 周秋波的事迹传开后,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给他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的照片进了军史馆,定格在冲锋的瞬间。家乡京山县修了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都有人献花。村里还建了纪念亭,松树常青,年轻人常去看他的事迹板。他的牺牲激励了不少人参军,那股保家卫国的劲儿在村里传下来。 周秋波用生命换来了战友的安全,他的故事让人震撼,又让人深思。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那种绝境下的选择。可他的精神,是不是也提醒着我们一些东西?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留言聊聊吧,咱们一起记住这个英雄。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琼瑶舞月裳

琼瑶舞月裳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