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急需稀土,蒙古二话不说立马挖了十万吨,可这边刚把稀土准备好,美国那边却突然说不用了。其实从一开始这场合作就是老美的计谋,就是为了破坏中蒙的稀土关系! 中国近年来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力度逐步加码,这直接促使美国加快寻找替代渠道。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材料在半导体和光纤领域不可或缺。管制后,镓出口量当月即降至零,锗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飙升至1000美元以上。这一步棋回应了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的限制,维护了国家资源安全。进入2025年,管制进一步扩展。4月4日,对钐、钆、铽、镝、镥、钪和钇七种中重稀土元素实施许可要求,这些元素主要用于磁体和激光器生产。10月9日,又新增钬、铒、铥、铕和镱五种,禁止未经许可的技术和服务出口。含稀土超过0.1%的产品,一律需北京批准。这系列措施让美国感受到供应链的紧迫,因为其稀土进口中70%依赖中国,全球精炼产能中国占比超90%。 美国本土稀土加工能力薄弱,分离纯度仅达78%,远低于军工所需的99.999%。面对这一短板,美国不愿直接求助中国,转而锁定蒙古作为突破口。蒙古稀土储量达31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分布在南戈壁省。这些资源本是蒙古经济转型的潜力股,但开发需外部技术和资金。2023年6月27日,美国国务院与蒙古矿产资源部在乌兰巴托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技术支持框架。蒙古总理L. Oyun-Erdene于8月访美,与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会晤,签署“开放天空”航空协议,便利矿产运输。布林肯强调,此举将提升蒙古矿业能力,蒙古官员则承诺深化合作。这份备忘录表面上互惠,实则服务于美国分散风险的战略。 蒙古政府对美国承诺反应迅速,2023年后启动南戈壁省矿区勘探和开采项目。初期投资聚焦设备采购和初步提取,产出数万吨原矿。到2024年底,累积约10万吨稀土矿石,存放在仓库待运。这些矿石需经天津港中转,因为蒙古作为内陆国,90%货物依赖中国港口。绕道俄罗斯则成本高企,空运受中俄领空限制影响,运费远超矿石价值。蒙古矿业设备多为中国制造,化学试剂也依赖进口,这让开采链条与中国深度绑定。美国初期通过能源对话落实部分援助,2024年10月1日在乌兰巴托会晤,讨论矿业流程和设备采购。但当首批样品送达美国实验室检测时,反馈显示纯度不足标准,杂质超标5%。 美国以市场波动为由压低报价,谈判中蒙古团队提出工艺调整,却难获实质响应。到2025年2月,美国干脆推迟订单,蒙古的10万吨库存只能原样堆积。氧化损耗每日0.5%,仓储费累积至每日5万美元,总赔付近3亿美元。这暴露了合作的单薄:美国从未计划大规模采购,而是利用承诺拉近蒙古与中国距离。蒙古缺乏精炼技术,核心分离专利全球68%在中国,美国本土仿制品分离率低,无法满足军工需求。蒙古官员审视合同时,发现投资款项迟迟未到,这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类似操作如出一辙:承诺投资未兑现,货物滞留港口。 环境代价随之凸显,开采扰动地下水,氟化物浓度超标80%。附近牧民用水受限,草原植被稀疏,羊群活动范围缩小。2025年5月,数万民众在乌兰巴托集会,要求政府解释资源开发失误,总理L. Oyun-Erdene面临议会质询。蒙古经济仍与中国紧密相连,电力从中国电网输入,煤炭出口占财政四成,日用品经中俄边境运入。中铁资源公司在蒙古运营八年,创造近千就业,建矿区供暖和通勤设施。这基础合作虽受影响,但未动摇。2025年初,中国调整稀土设备供应政策,进一步限制冶炼出口,蒙古加工厂产能降至设计值的20%。 美国转向澳大利亚和越南等来源,忽略蒙古库存,继续全球勘探。蒙古议会2025年6月辩论资源政策,议员争论开采延误。稀土库存寻求新买家,如访韩展示样品。环境修复启动,工程队抽吸废水净化。蒙古的处境尴尬:草原千疮百孔,地下水污染持久,国内4万人联名请愿,总理信任投票压力增大。美国虽未获资源,却在中蒙间制造裂痕,这套路符合其地缘策略:通过虚假承诺挑拨,削弱中国影响力。 中蒙矿业合作基础稳固,中国握有6788项稀土专利,提纯技术领先。蒙古煤炭出口经铁路运出,车厢满载黑块,支撑财政。脱离中国产业链,蒙古稀土项目难以为继。美国国防部2027年目标是建独立供应链,已投入4.39亿美元,但进展缓慢。全球稀土市场,中国占比31%,美国不足2%。这波操作,美国心思全用在歪门邪道上,蒙古成炮灰,资源被折腾得一塌糊涂。长远看,蒙古需平衡大国关系,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