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在他写的《回顾》中评说毛主席的功过,“成在实事求是,败在不实事求是”。[送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0-06 14:49:12

薄一波在他写的《回顾》中评说毛主席的功过,“成在实事求是,败在不实事求是”。[送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薄一波接到任命担任首任财政部长。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国库只有不到一万银元,整个国家的财政几乎是空的。就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找他谈话,问的第一句话是“你觉得三年能恢复国民经济吗”。 当时党内有人主张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毛泽东坚持要先做详细调查。接下来几个月,薄一波带队跑遍全国各大工业基地,回来后拿着一摞数据报告,最终确定三年方案可行。 1952年,国民经济提前恢复,这次成功让薄一波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实事求是”。 但仅仅一年后,1953年的新税制事件让他吃了大亏。当时为了统一全国税制,薄一波主持设计了新方案,但在推行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差异,结果引发不少问题。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严厉批评了这次工作失误。 薄一波后来说,那次批评让他整夜睡不着。他反复琢磨,发现问题就出在自己没有深入调查,想当然地以为全国可以一刀切。这次教训他记了一辈子,以至于三十年后写回忆录时,专门用一整章来剖析这件事。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薄一波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工业。当时全国到处放“卫星”,钢铁产量指标一个比一个高。他参加了那段时间几乎所有重要会议,亲眼看着指标从合理范围一路飙升到完全脱离实际。 有一次会上,他试图提出不同意见,说按照现有设备能力,这些指标根本不可能完成。但会议气氛热烈,大家都在比谁的决心大,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几个月后,各地开始报告虚假数据,经济问题逐渐暴露。 薄一波特别提到1943年他第一次见毛泽东的情形,那次在延安,两人从下午三点一直谈到晚上十一点。毛泽东问他在监狱里怎么学习,他说通过各种渠道弄到马列著作,组织难友们秘密讨论。毛泽东听后很高兴,说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正是这种联系实际的方法,让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薄一波说,当时苏联要求中国照搬城市起义的模式,但毛泽东坚持调查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最终开辟出一条新路。 淮海战役前,毛泽东让他去华东调研粮食供应能否支撑大规模战役,他走访了几十个县,拿回第一手数据,才有了后来的战役决策。 但到了1950年代后期,这套工作方法逐渐被忽视了。 薄一波在书中坦言,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人都被当时的氛围裹挟,忘记了最基本的原则。他认为这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人,而要从制度层面反思,为什么正确的声音发不出来,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 1984年,已经77岁的薄一波专程去深圳考察。当时改革开放刚起步,特区政策争议很大。他在深圳待了一周,到工厂、码头、建筑工地实地查看,回来后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特区建设。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肯定,他说,“我去看了,那里确实在发展,老百姓生活确实在改善,这就是实际。”这个回答很简单,但正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做事方式。 他在书中写道,“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成功,靠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后来出现失误,恰恰是偏离了这个原则。”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一个经历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来说,能这样总结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反思精神。 1997年,90岁的薄一波接受采访时说,他这辈子最大的体会就是,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事实,相信调查,不要轻信口号。他说如果早年大家都能坚持这一点,很多弯路是可以避免的。 💬 网友热评: 薄老对毛泽东同志“成在实事求是,败在不实事求是”的评价,引发了大量讨论。这句话言简意赅,点明了事业成败的关键。 这种敢于“揭短”、不文过饰非的回顾,更能让人深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经验教训,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应该这样全面、辩证地看。 他对子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要做个好人”的朴素要求,也让人们讨论良好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您认为在当下,“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具体的意义是什么?在您的生活或工作中,有哪些时刻让您对这句话有了特别深刻的体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实故事和看法!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