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

晓绿聊趣事 2025-10-05 14:44:04

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尤其是救命药的原料,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开始管控,后果不敢想象。

 

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数据就摆在台面上刺眼得很。全球原料药市场里,中国的份额已经冲破了35.5%,成了实打实的供应巨头。美国医药行业早就把“成本优先”刻进了骨子里,他们把原料药生产大量外包,自己本土的产能只够满足20%的需求。

 

这种依赖已经深到骨髓里。美国人发烧时吃的布洛芬,95%的原料都来自中国。孩子退烧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70%的供应源头也在中国。就连治疗过敏的氢羟肾上腺皮质,91%都得从中国进口,青霉素和肝素这类常用抗生素、抗凝血药,40%以上的原料同样离不开中国。

 

更要命的是,这种依赖已经开始显露出狰狞后果。2025年的美国医院药房系统协会报告戳破了所有粉饰,全美有超过323种药品正处于短缺状态,创下十年新高。肿瘤药物、抗生素这些能救命的品类首当其冲,缺得最厉害。

 

谁都清楚问题根源在哪。全球近65%到70%的原料药都来自中国和印度,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本身就是颗定时炸弹。2024年的数据更吓人,仅原料药短缺就导致全球42%的药品没法正常供应,55%以上的药品供应受限。

 

美国不是没试过自救。特朗普政府当年就逼着原料药产能迁美,后来的拜登政府也跟着推制造业回流。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局砸钱支持新建原料药工厂,想把供应链往回拽。

 

但制造业这东西不是搭积木,说建就能建起来。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再到质量控制,整套体系成熟得很。美国想从零开始建,光是环评、审批、工人培训就得耗好几年,成本更是翻着跟头往上涨。

 

欧盟也面临着一样的困境。他们2024年敲定了《关键药品法案》,搞“关键药品联盟”,想加速本地原料药审批,结果到2025年还是没见着多大起色。印度倒是想抢份额,可他们的产能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原料药还得看中国。

 

最让美国头疼的是,这张牌的威力藏在日常里。平时大家相安无事,可一旦遇到地缘政治紧张或者出口管控,缺口立马就会暴露。2024年特朗普曾放话要对原料药加税,结果市场立马慌了神,美股医药股直接重挫。

 

健友股份的回应很能说明问题,这家中国企业是美国肝素原料药的核心供应商,他们直言自己的产品都是美国的短缺药,根本不愁卖,替代难度极大。美国80%的肝素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这种依赖度让他们根本不敢真的下狠手加税。

 

新冠疫情已经给过一次警告。当时中国部分原料药工厂因防疫停产,全球立马出现药品短缺潮。美国的医院里,连最基础的注射剂都开始限量供应,医生们被迫给患者换用疗效差、副作用大的替代药,不少患者因此耽误了治疗。

 

现在的情况比疫情时更复杂。全球制药供应链早就不是“点对点”的简单连接,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中国的原料药一有风吹草动,美国的制药企业就得跟着紧张,他们的“准时制”库存系统根本没多少缓冲空间。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中国对关键原料药启动管控,美国的仿制药企业首当其冲会崩溃。美国前100种处方仿制药里,83%都依赖进口活性药物成分,2024年他们花在仿制药进口上的钱就有700亿到800亿美元,其中一大半来自中国。

 

这些仿制药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保健品,而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每天都得吃的“续命药”。一旦断供,美国的医疗系统会瞬间被挤爆,医院的急诊室会排起长队,患者的治疗成本会飙升,甚至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急得团团转,他们搞区块链试点,想靠技术追踪药品流向,结果根本解决不了源头短缺的问题。辉瑞、罗氏这些巨头也用上了AI预测需求,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再精准的预测也没用。

 

这张牌的厉害之处就在这,它不像稀土那样带有强烈的工业属性,却直接连着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美国可以喊着“国家安全”搞稀土替代,却没法对民众说“救命药可以等几年”。

 

现在美媒的焦虑不是没道理。他们终于看清,中国手里的这张牌,比稀土更难对付。稀土短缺影响的是工厂开工,可原料药短缺影响的是医院的病床和患者的生命。

 

这种依赖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短期内根本绕不开。美国想建的原料药工厂还在打地基,中国的产能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核心位置。这张没亮出来的王牌,才是真正能让美国坐立难安的关键。

 

信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品供应链安全法案》(DSCSA)2024年年度报告及数字试点项目总结。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