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穿插迂回战术那么厉害,为什么这招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却没能发挥出效果?原因很简

山河又月明 2025-10-04 11:53:23

我军穿插迂回战术那么厉害,为什么这招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却没能发挥出效果?原因很简单,这招太难,难到即使是军事强国开了天眼也模仿不来。营级的小范围包抄没那么复杂,但中国军队运用的是战役级穿插迂回,脱离后勤、没有总部指挥也能完成任务。像四渡赤水这样的经典战例,连美国西点军校都无法完全复制。 先得说透我军这战术的核心难点在哪,营级包抄靠的是胆大,但战役级穿插拼的是整个部队的“神经反应”和“生存本能”。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里,38军113师那波操作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当时接到穿插三所里的命令时,全师刚打完德川战斗,弹药只剩个零头,后勤补给线早就跟不上了,按常理说这时候就算往前冲也是送人头。 但人家指挥员根本没等总部的补给命令,直接带着人在战场上“捡装备”,把美军遗弃的上百辆汽车里的武器弹药扒出来,步枪每支补到120发,轻机枪扛到1200发,连口粮都换成了美式单兵干粮,14个小时硬生生奔袭145里,赶在美军前面卡住了退路。 这种脱离后勤还能自己“造血”的本事,靠的不是运气,是打了几十年运动战练出来的本能——知道在哪找补给,怎么快速换装,基层排长都敢根据路况调整行军路线,根本不用蹲在电台前等总部指令。 四渡赤水更不用说,教员带着部队在几十万敌军夹缝里绕圈,今天奔袭茅台镇,明天转向二郎滩,连敌人都摸不清套路,这种“无剧本”的机动,别说俄军,连西点军校研究几十年都只能画个路线图,学不会那种临机变阵的精髓。 再看俄军在俄乌战场上的操作,简直是把几十年前的老剧本拿出来照演,半点变通都没有。战争刚开打时,俄军想复刻当年布拉格和喀布尔的空降奇袭,派了400名空降兵乘30多架直升机突袭基辅附近的戈斯托梅尔机场,按计划应该是占领跑道后迎接运输机降落,一波冲进城。结果呢?这帮空降兵轻装简行,连轻型空降战车都没带,护航的卡-52直升机扔下人就返航,晚上还被乌军单兵导弹揍下来两架。 更离谱的是,明明下午3点才动手,早就没了突然性,还指望400人守住机场,等后续伊尔-76运输机过来。等乌军把跑道炸了,13架运输机只能掉头飞回去,安-225都在乱战里烧没了,这波穿插变成了送人头。 说白了就是计划定得太死,总部让占机场就一门心思占机场,没人敢临机调整去抢附近的桥梁或者制高点,基层指挥员像被按了暂停键,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这背后藏着俄军的老毛病:火力堆得够高,但“神经末梢”早就不灵敏了。他们搞的营级战斗群(BTG)看着唬人,1200人的队伍配着自行火炮营和火箭炮连,火力密度比西方标准营高一大截,可这本质上是用全旅的资源堆出来的“拳头”,却没长“脑子”。 俄乌边境部署了120个这样的BTG,占了陆军主力的75%,可一到穿插机动就露怯。基辅西北郊那几十公里长的后勤车队,在白俄罗斯边境堵了好几天动不了,因为没人敢绕路走小路,生怕偏离总部规划的路线。 远东调来的29、35、36集团军部队,看着空降兵在布查小镇被乌军伏击,BMD空降战车炸得只剩骨架,愣是在后面观望不动,就因为空降兵是独立军种,陆军不愿多管闲事——这种军种之间的隔阂,在我军这儿根本不存在,当年穿插时步兵、炮兵、工兵能凑成临时分队,谁的官大听谁的,怎么赢怎么来。 更关键的是俄军基层早就没了“自己想办法”的本事。切尔尼戈夫方向的第41集团军,打了半个月连距离边境50公里的城市都没拿下,士兵白天象征性往前冲一下,晚上就躲进森林睡觉,连警戒哨都不设,新华社记者开车都能从战线穿过去。 这要是换了我军穿插部队,就算只剩一个班,也得先摸清楚周边地形,找好隐蔽点再休整。俄军缺的不是坦克大炮,是高素质的士官和敢拍板的中层军官。 美军在排级就有指挥士官挑大梁,我军班长能带着战士在敌后找粮食、炸碉堡,可俄军BTG是靠军官硬顶,士官数量严重不足,遇到计划外的情况,连长得往上请示营长,营长再等旅部命令,等指令传下来,乌军早就把缺口堵上了。 还有补给这道坎,俄军根本跨不过去。113师穿插时断了补给能靠捡美军装备续上,可俄军BTG离开后勤车就是废铁。顿巴斯前线的BTG打几天就得等弹药车,一旦乌军炸了公路桥,火炮就成了摆设。 基辅东北方向的俄军想绕过切尔尼戈夫南下,结果遇上沼泽地没公路,补给车开不进去,部队只能饿着肚子打仗,不少人干脆消极避战。 这种对固定补给线的依赖,让穿插变成了“拖着尾巴跳舞”,稍微被绊一下就摔跟头。我军当年打穿插,背包里揣着炒面,走到哪吃到哪,实在没吃的就找老乡买土豆,从来不会因为断了粮就停下脚步,这种“野草一样的生存力”,俄军是真没练过。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