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给其他国家上了一课!明明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还不足中国的一半,究竟是靠什么来养活14亿人口? 说起印度,很多中国人都觉得这个国家挺"神奇"的。明明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产粮量也就是中国的一半左右,却硬是养活了比中国还多的人口。 首先得说,上世纪 60 年代的 “绿色革命” 是实打实的奠基工程。当时印度还在靠进口粮食过日子,科学家斯瓦米纳坦培育出的杂交小麦种彻底改变了局面,这种能适应印度气候的品种,让小麦产量两年内从 1000 万吨冲到 1800 万吨,直接把饥荒危机给解除了。 现在这股技术劲头还在延续,总理莫迪一直在推第二次 “绿色革命”,专门盯着比哈邦这些东部地区,把关闭的尿素装置重新开起来,建农业研究机构,就是为了靠科技再挖产量潜力。 靠着这股子对高产种子和化肥的依赖,印度现在每年粮食总产量能稳定在 3.2 亿吨左右,虽然跟中国的 6.8 亿吨没法比,但撑基础足够了,更关键的是印度独特的饮食结构帮了大忙,这简直是无形的 “粮食节流术”。 粮农组织的数据摆在那儿,2021 到 2023 年,中国每年肉类消费量差不多 9900 万吨,印度才 790 万吨,连咱们的十二分之一都不到,要知道,养一斤肉得消耗好几斤谷物,印度大量的素食人口直接省了这笔 “粮食转化账”。 世界自然基金会都承认,印度的饮食模式是 G20 里最可持续的,虽然背后有 16.6% 人口营养不良、35.5% 儿童发育迟缓的问题,但单从粮食消耗效率看,这种以谷物、豆类为主的饮食结构,确实大大降低了整体粮食需求。 政府的粮食储备和分配体系也在发挥兜底作用。印度有一套全国性的公共分配系统,靠着 20 多万个公平价格商店,把补贴后的大米、小麦卖给低收入群体。每年政府会以保护价收购约 3000 万吨粮食,这些储备粮能应对突发的减产和物价波动。 就像 2022 年季风异常导致部分地区减产,正是储备库里的存粮及时投放,才没出现大规模粮荒。虽然这套系统有漏洞,中间不乏挪用、浪费的问题,但关键时刻确实能把粮食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避免了 “有粮养不活人” 的尴尬。 灵活的粮食进出口策略也成了重要补充。印度是大米出口大国,每年能卖出去 2000 多万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完全够吃,而是算准了 “口粮优先” 的账,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香米,自己人吃的普通大米留足库存。 一旦出现缺口,进口也毫不含糊,2023 年就从缅甸、泰国紧急进口了 150 万吨大米,还放宽了小麦进口关税。这种 “能出能进” 的弹性操作,让印度不用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家产量上。 还有气候和种植制度的先天优势不能忽略。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长,像南部的喀拉拉邦能实现水稻一年三熟,北部平原也能做到两熟。 虽然旱涝灾害频繁,但靠着灌溉设施的逐步完善,现在印度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已经超过 40%,比几十年前翻了一倍多,这让多熟制的潜力能稳定发挥出来,单位耕地的年产出效率并不低。 这么一看,印度能养活 14 亿人,不是靠单一招术,而是技术提产、饮食节流、储备兜底、贸易调节这几手凑在一起的结果。国土小、产量低不可怕,找对适合自己的路子,照样能把吃饭问题解决好,这大概就是它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地方。 印度这套养活14亿人的招数,确实给中美俄上了堂课。靠着气候优势、政策扶持、人力资源,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小算盘,印度把有限的粮食用到了极致,但隐患也不少,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都是悬在头上的刀。未来,印度得在技术上下狠功夫,把生态农业理念推得更广 信源:环球国际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