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一句话,无数人哗然,贝森特还表示:“中国很独特,美国对付中国很吃力,并且没有更好的办法......” 更让人震惊的是背后的数据:当美国把对华关税加到145%的历史高点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反而扩大了24%。 中国半导体出口在2025年前四个月逆势增长14.7%,而美国农民因为中国暂停2200万吨大豆订单,瞬间损失超过120亿美元。 这些数字彻底颠覆了西方经济学的预测模型。 在当下中美 AI 赛道的比拼里看得最清楚。美国本来想靠技术封锁卡住中国的脖子,英伟达和 OpenAI 刚联手砸 1000 亿美元建超级 AI 数据中心,规划的电力容量相当于 800 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量,还放话要 3 年追加 4000 亿美元投入,摆明了想垄断下一代算力基础设施。 可中国的应对完全跳出了美国的预判,华为直接亮出 “一年一代算力翻倍” 的节奏,昇腾 950 系列已经排到了 2028 年的 970 型号,阿里更是砸 3800 亿元搞 AI 基建。 2025 年就启用了 8 个全球数据中心,下半年要覆盖 30 个地域。这种硬碰硬的技术追赶,让美国想靠算力卡脖子的算盘落了空。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 AI 的落地逻辑。《经济学人》早就分析过,中美 AI 差距不在模型酷炫程度,而在应用渗透力。 美国 85% 的大企业都在用 AI,但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和金融领域;中国却把 43% 的 AI 风投砸进了制造业,每万名工人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经超过不少发达国家,达到 322 台。 医院用 AI 整理病历、警务系统靠 AI 寻人、社区部署智能应答,这些政务场景的深度落地,让中国 AI 有了扎实的需求根基。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普惠化打法,字节跳动把 AI API 调用价降到美国的 1/20,微信直接内置免费智能助手,这种低成本渗透速度,是美国付费模式根本追不上的。 美国不是没试过压制,可每次出手都像打在棉花上。之前卡芯片供应链,结果中国 2024 年国产 28 纳米芯片产量涨了 67%,现在 AI 芯片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贝森特在国会听证时就举过例子,美国砸 369 亿美元补贴本土电池产业,半年过去能实际量产的企业还不到三家。 中国从锂矿提炼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早就跑通,全球 60% 的动力电池市场都攥在手里,连美国电动车厂都得乖乖采购。这种产业生态的成熟度,让美国的单点制裁根本起不了作用。 中国的 “独特” 还藏在政策定力里。美国这边刚规划完 AI 基建,那边党派之争就可能让预算泡汤,加州高铁拖十几年建不成的例子就在眼前;中国从 “十四五” 规划到 AI 算力布局,长期战略从来不会因为短期波动改道。 国家数据局早就明确,2025 年智能算力规模要涨超 40%,阿里云甚至规划 2032 年数据中心能耗提升 10 倍,这种长远布局的执行力,让贝森特这类美国高官既羡慕又无奈。 国际合作上的僵局更显美国的无力。美国拉着盟友搞技术围堵,可中国已经靠 “一带一路” 和 150 多个国家搭起合作网,2024 年中欧班列开行了 2 万列。 德国大众在华销量占全球 40%,就算美国施压也不敢放弃市场;全球 30% 的 AI 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论文引用量稳居世界第一,这种人才和市场的双重吸引力,根本不是封锁能切断的。 贝森特的话之所以引发哗然,是因为他戳破了美国的霸权幻觉。过去对付对手,要么军事威慑要么经济制裁,可中国这种 “技术自主 + 场景落地 + 全球合作” 的路数,让所有老办法都失了效。 那句 “没有更好的办法”,与其说是坦诚,不如说是美国对华战略陷入迷茫的真实写照 —— 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想靠压制别人维持优势,早就行不通了。 当美国试图用传统手段遏制时,发现这些方法在中国身上难以生效。 中国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而世界也在适应这个前所未有的崛起故事。 信源:青春大连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一句话,无数人
烟雨评社
2025-10-02 21:44:4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