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打的火热,日本宣布对华制裁,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品类进行出口限制,中国该如何破局? 美国那边带头,想方设法卡住咱们获取高端芯片技术的路子,而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日本自然也没闲着,紧跟着就推出了自家的出口管制措施。 其实从日本公布政策到正式生效,中间留出了两个多月的缓冲期,中国企业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这个窗口。那些依赖日本设备的工厂赶紧加大采购力度,囤积关键机型,就像当年华为应对类似限制那样锁定产能,确保生产线不会因为断供突然停摆。 2023 年下半年虽然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额已经同比下降了 20%,但中芯国际这些头部企业靠着提前备货,短期生产没受太大影响,这步 “抢时间” 的操作算是稳住了基本盘。 紧接着就是精准的资源反制,这手棋打得相当有章法。日本限制的是下游设备,中国直接瞄准上游核心材料,对镓和锗相关的 14 个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知道中国掌控着全球 98% 的镓产量和 60% 的锗产量,这些材料正是制造高频芯片和光学器件的基础。 管制一出,欧洲市场的镓价直接翻倍,锗价也涨了 30%,日本的信越化学、三菱材料这些企业最先受冲击,只能靠回收库存维持生产,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到 2025 年上半年,中国镓、锗出口量分别减半,价格却涨了五成以上,这波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的回应,直接让日本感受到了反噬压力。 更核心的破局之道还是扎扎实实地搞本土化替代。这几年国产半导体设备的进步肉眼可见,本土化率已经从之前的 30% 提升到了 45%。 北方华创在沉积设备上突破了原子级控制技术,精度比之前提升 30%,完全能满足成熟制程的需求;上海微电子也在推进光刻胶迭代,一步步从 UV 向更先进的技术方向迈进。 中芯国际干脆把重心放在 28 纳米这个成熟节点上扩产,现在每月产能能达到 1500 万片,产能利用率更是高达 95%,靠着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了下来,华为的麒麟芯片也通过自研优化算法,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性能升级。 并购整合也成了加速突破的重要方式。TCL 中环收购了专业硅片厂,华海诚科拿下华威电子,通过这种方式快速补齐封装、材料等环节的短板,推动 2.5D 和 3D 封装技术升级。 政府层面的支持也很给力,“十四五” 规划里给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资金直接翻倍,各地还建了不少产业园区,帮企业解决研发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25 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增长 6.6%,中国的市场份额还在稳步上升,销售额已经超过 12276 亿元,这背后就是本土化替代的硬实力在支撑。 面对日本后来新增的量子计算设备管制,中国又把资源反制范围扩大到钨、碲这些矿物,进一步巩固战略话语权。 毕竟日本的 Rapidus 项目虽然拿着万亿日元补贴要搞 2 纳米技术,但短期根本补不上对华出口的损失,东京电子的股价都跌了 15%。而中国一边稳步推进技术突破,一边对非敏感国家正常供应材料,既守住了原则,又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这么看下来,中国的破局思路其实很清晰:先用缓冲期稳生产,再用资源杠杆换空间,最后靠本土化筑根基。日本想靠设备封锁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反而倒逼中国加速完成了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蜕变,这大概就是最有力的破局答案。 未来的竞争,不是谁能彻底“去中国化”,而是谁能更好地和中国合作。日本要是继续跟着美国胡闹,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多生产线停摆、更多市场被中国企业抢走。毕竟,在资源和产业链面前,所有的“技术傲慢”和“政治操弄”,最终都会变成笑话。 信源:京报网
中美贸易战正打的火热,日本宣布对华制裁,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品类进行出口
烟雨评社
2025-10-03 15:44: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