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乌军对俄罗斯布良斯克州卡拉切夫市的“电极零件厂”发动了袭击。该地距前线120公里。据推测,此次袭击是乌军使用海马斯完成打击的。 9月29日,乌军的火力精准落在了布良斯克州卡拉切夫市的“电极零件厂”,这座城市距离前线足有120公里,这个距离让外界立刻锁定了一个关键角色——“海马斯”火箭炮系统。 没人怀疑这武器的出手能力。“海马斯”本就是为这种精准远攻而生的家伙,它脱胎于美军M270火箭炮,却凭着轮式底盘把机动性拉满,全重才10.89吨,跑起来能到86公里/小时,藏起来、挪位置都快得很。 更关键的是它的打击精度,GPS制导加持下,偏差能控制在1米以内,打工厂这种固定目标简直是量身定做。虽然基础火箭弹射程就有45公里,但配上增程弹能轻松突破80公里,要覆盖120公里的距离,大概率是用上了更狠的战术导弹配置。 卡拉切夫这地方本就不是普通小城。它身处布良斯克州,而这个州早就是俄军在前线的重要后勤支点,之前就多次因乌军袭击登上新闻。这次被打的“电极零件厂”也绝非等闲,电极零件是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电路系统的核心部件,一旦产能受损,前线装备的维修补给就得卡壳。 乌军显然算准了这一点。他们很清楚,打垮前线部队不如掐断后勤命脉,摧毁一座零件厂比摧毁十辆坦克的长远影响还大。选择“海马斯”更是藏着算计,这武器从部署到发射只要15分钟,打完立马就能转移,俄军的反制火力根本来不及锁定。 袭击发生后,现场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视频里能看到工厂区域升起滚滚黑烟,局部建筑的屋顶已经塌陷,消防车辆在周边紧急作业。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透露,爆炸声震得窗户嗡嗡作响,随后就看到浓烟从工厂方向冒出来。 俄军方面很快有了回应。防空部队称监测到了来袭目标,启动了包括S-400在内的防空系统进行拦截,但最终还是有弹药命中了工厂。俄方并未透露具体的损失程度,只是强调火势已被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场袭击的信号意义远比打击本身更强烈。它再次证明乌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已经能稳定威胁俄本土纵深。要知道,布良斯克州距离莫斯科也就300多公里,这次打120公里外的目标,等于在展示“想打更远也没问题”的底气。 “海马斯”的战场价值在这一战里再一次凸显。这种武器最狠的地方从来不是单发威力,而是“打了就跑”的游击属性。3名操作人员就能完成全套流程,16秒就能锁定目标开火,5分钟就能完成重新装填,等俄军侦察机发现位置,它早就跑到下一个隐蔽点了。 美军当初研发“海马斯”就是为了应对现代战争的机动需求,没想到在俄乌战场上派上了大用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还能和其他装备联动,之前美军就试过用F-35战斗机给“海马斯”传输目标数据,这种协同能力让它的打击效率翻倍。 对于俄军来说,这次袭击是个实打实的警告。布良斯克州的防御一直被视为重点,毕竟这里有“友谊”输油管道等关键设施,之前无人机袭击油库就让俄军头疼不已。这次“海马斯”直接打军工目标,等于撕开了本土防御的又一个缺口。 乌军这边显然在刻意放大这种威慑效果。他们没有公开承认使用了“海马斯”,但各种细节都在指向这款武器,这种“点到为止”的表态更添了几分压迫感。毕竟,让对手猜不透具体打击手段,比直接亮明底牌更让人忌惮。 外界也在盯着后续的连锁反应。布良斯克州州长很快在社交平台发文,确认了工厂遇袭的消息,并称相关部门已展开损失评估。有军事专家分析,电极零件的生产周期不短,这次袭击可能会让俄军部分装备的维修陷入停滞,前线火力输出或许会受到影响。 这已经不是乌军第一次用远程火力打击俄本土目标了。之前用ATACMS导弹袭击布良斯克州军事设施的事件还历历在目,那次袭击直接引发了美俄之间的外交摩擦。相比之下,这次用“海马斯”打击军工企业,战术针对性显然更强。 “海马斯”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俄乌战场的火力平衡。它让乌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精准打击掌握主动权。120公里的打击距离,更是把俄军的后方基地全部纳入了攻击范围,迫使俄军不得不分散精力加强纵深防御。 官方信源:澎湃新闻《“乌方首次使用”,俄乌都回应了》
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了!俄罗斯10月3日凌晨出动381架无人机和35枚导弹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