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稀土一到手,又开始反华了,拿到2582吨稀土,欧盟态度立即转变,制裁令将发往中国,12家中企认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8月份中国对欧盟出口了2582吨稀土磁铁,这可是欧洲制造业的“救命稻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稀土是干啥用的。 简单说,不管是德国大众的电动车,还是丹麦的风力发电机,甚至空客飞机的发动机,都离不开稀土。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欧洲的新能源工厂立马就得停产。 数据更直白一点:欧盟97.8%的稀土磁铁都得从中国进口。换句话说,中国就是欧洲这条产业链的“心脏”。一旦稀土断供,别说绿色转型,连工厂都转不起来。 结果,这边货物刚到欧洲港口没多久,欧盟委员会立马抛出第19轮对俄制裁,直接把12家中国企业列进了黑名单。 这节奏快得就像翻书一样,要知道,这些企业一年和欧洲的生意额超过80亿欧元,涵盖石油贸易、炼化、国际物流等领域。 可是欧盟给的理由是什么?说这些企业“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问题是,到现在都没拿出一份能打动人的证据。你要说真有问题也行,但空口白话就把人家往黑名单里放,这操作怎么看怎么像是政治作秀。 很多人都问,欧洲自己不是最需要稀土吗?怎么一边要着急用的货,一边又拿制裁威胁供应商?这背后其实有三层原因。 第一,美国的压力。特朗普上台后,一直要求盟友对中俄加征关税,最好是动真格的。 欧盟虽然嘴上说要独立,但心里很清楚,安全、能源、防务都离不开美国。于是它干脆“拿中国开刀”,算是向美国递交一个“投名状”。甚至这次制裁里,还首次把加密货币平台拉进来,这不正好对上了美国的诉求嘛。 第二,欧盟内部的矛盾。俄乌冲突拖到现在,东欧国家天天喊着要加码制裁,西欧这边的企业又担心供应链出问题。 那怎么办?找个折中方案——对中国动手。这样既能表现出强硬,又能安抚东欧的情绪,还不至于立刻伤到自己跟俄罗斯的直接能源贸易。 第三,技术焦虑。欧盟担心俄罗斯通过和中国的正常贸易,拿到关键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地理空间数据这些高科技。 可事实上,中俄贸易大多数是民用领域,中国也没往冲突里送武器。只是欧盟在新能源产业上缺乏安全感,才会把这种正常贸易硬生生政治化。 欧盟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自己还在大量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和石油,法国、比利时这些国家都没停过。另一方面,却要求中国企业不能跟俄罗斯有正常往来。逻辑上完全说不通。 更搞笑的是,欧盟自己搞了个“欧洲稀土联盟”,投入120亿欧元想自给自足。可问题来了,建工厂要环保审批,技术门槛高,没个五六年根本见不到规模。 就算建出来,成本也比中国高三倍。立陶宛就是个教训,因为对华态度有问题,稀土进口少了40%,结果本地企业的成本直接涨了15%。这不就是现成的案例吗? 现在这份制裁名单还卡在欧盟内部,因为27个成员国必须全部同意才能生效,目前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已经明确反对,德国也在犹豫。德国担心什么?很简单,新能源和汽车产业一旦断了稀土,最先崩的就是它们的经济命脉。 德国经济研究所甚至直接放话:如果稀土真断供,欧盟新能源产业可能会面临18到24个月的供应危机,企业成本上涨25%到40%,大概有10万个工作岗位会受到影响。对于正准备绿色转型的欧洲来说,这可是个致命打击。 中国这边其实态度早就很明确,单边制裁没联合国授权,本身就不合法。企业完全有权通过WTO去申诉。更关键的是,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本来就符合国际规则,根本不是乱来。 而且中国不是没牌可打。7月份的时候,欧盟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中国立马反制,禁止境内组织和立陶宛两家银行交易,结果对方在华业务收入暴跌62%。这就是精准反击。 这次稀土事件,中国也没急着动手,而是通过“审批周期延长、压缩配额”的方式给了欧盟一个警告。结果就是:货虽然批了,但没到预期量。等于是告诉对方:想要货可以,但别指望你一边要货,一边还能随便甩脸子。 从全局来看,欧盟其实更被动。全球85%以上的稀土加工环节在中国手里,技术和环保壁垒都在这里。欧盟要想真正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至少得五年,还得付出三四倍的成本。这么算下来,能撑得住的企业没几个。 更麻烦的是,中国不光有稀土,还掌握了锂、钴、石墨这些新能源关键材料的精炼能力。欧洲的绿色转型,几乎离不开中国的供应。现在他们一边喊“去风险”,一边又不得不继续进口中国的材料,这种尴尬状态短时间很难改变。 中国企业反而趁机加速出海,把投资重点放到东南亚和中东市场,逐步降低对欧洲的依赖。等到产业链真正重构,欧盟就会发现,自己当初的政治动作,其实是在亲手掐断未来的供应链。
就在刚刚日本宣布了9月26日,日本自民党总裁候选人小泉进次郎公开承认,他所在
【10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