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1793 年 9 月,北京和府的宴会厅内,英国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日记里写下:“和珅大人身着紫色蟒袍,坐在乾隆帝左侧,每道菜品需经他点头方可呈上,大臣们敬酒时必先向他致意,其威仪竟不输君主。” 日记旁还画着一幅简笔素描:和珅手持玉如意,面容温和却眼神锐利,身后站着四位捧着文书的侍从。 这篇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日记,直到 20 世纪末才被公开,却为我们揭开了和珅权势巅峰时的真实一幕 —— 而鲜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这个权倾朝野的大臣,还只是个在粮仓里核对账本的小吏。 1768 年,二十岁的和珅刚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爵位,被派往崇文门粮仓任职。 彼时的粮仓管理混乱,官员虚报损耗、中饱私囊是常事,前任官员留下的账本与实际存粮相差三千石。 和珅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差役翻晒粮食,亲自过秤记录,发现有差役偷偷将粮食装袋带出,他当场扣下粮食,却并未严惩,只是召集所有差役说:“今日之事我不追究,但从明日起,每人每日需记录经手粮食数量,每月核对,若再发现私拿,休怪我无情。” 随后,他用满文撰写《粮仓管理章程》,细化入库、存储、出库流程,还在粮仓门口设置 “举报箱”,鼓励百姓监督。 不到半年,崇文门粮仓的亏空问题就得到解决,此事被上报到内务府,为他后来进入宫廷埋下伏笔。 1790 年,乾隆八十大寿,和珅被任命为盛典总操办。为了让庆典既显奢华又不超国库预算,他想出 “官民共捐” 的法子: 一方面要求各省官员按品级缴纳 “贺寿银”,一品官捐五千两,七品官捐五百两;另一方面号召京城富商、盐商 “自愿” 捐款,捐款最多的两淮盐商被赐予 “皇家供奉” 称号,可世袭。 为了让庆典场面震撼,和珅还特意从苏州调来昆曲班子,从景德镇定制上万件描金瓷器,甚至在紫禁城到颐和园的路上搭建了五十座彩棚。 据内务府档案记载,这场盛典总花费超过一百万两白银,其中八成来自官员和富商捐款,国库仅支出二十万两。 乾隆帝看着热闹的庆典,对和珅赞不绝口:“你办事,朕放心。” 可他不知道,和珅在其中暗自克扣了十万两白银,还收受了盐商赠送的十座宅院。 和珅的 “理财能力” 不仅体现在操办庆典上,更体现在对边疆事务的把控中。 1788 年,台湾林爽文起义,朝廷派兵镇压却军费不足。和珅提出 “盐引预售” 方案:将未来五年的两淮盐引提前发售给盐商,盐商需预付银两,以此快速筹集三百万两军费。 此方案虽解了燃眉之急,却导致后来盐价暴涨,百姓怨声载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曾上书弹劾和珅:“盐引预售虽筹得军费,却苦了百姓,恐引发民变。” 和珅却在乾隆面前辩解:“若不如此,台湾战乱难平,百姓更无安宁之日。” 乾隆最终采纳了和珅的意见,徐嗣曾反而被调往偏远地区任职。 1799 年乾隆驾崩后,嘉庆帝迅速下令查抄和府。在整理和珅遗物时,查抄官员发现了一本用满文写的《军需账簿》,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西藏等地军务中虚报军费的情况—— 仅西藏平叛一事,他就虚报了五十万两军费。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他的书房里还藏着一份《皇位继承分析》,上面分析了各位皇子的优缺点,甚至标注了 “嘉庆帝性格隐忍,需多加提防” 的字样。这份文件成了嘉庆赐死和珅的重要理由之一。 和珅倒台后,他的家产被分批处理:黄金、白银大多充入国库,用于镇压白莲教起义;珠宝玉器一部分赏赐给王公大臣,一部分流入民间;他收藏的数千册书籍、字画,一部分被收入皇宫文渊阁,一部分散落民间。 其中,和珅早年撰写的《粮仓管理章程》手抄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的满文字迹工整,还留有他年轻时的批注;他为乾隆八十大寿定制的描金瓷器,有三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底部印有 “和府监制” 的字样。 如今,北京恭王府(原和府)已成为国家 5A 级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在恭王府的 “和珅生平展” 中,除了展示他的贪腐罪证,还陈列着他早年的粮仓管理文书、满文诗作手稿等文物。 景区讲解员在介绍时,会这样对游客说:“和珅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寒门子弟,也是贪婪无度的权臣;他既为乾隆盛世做出过贡献,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落。了解他的一生,不仅是看一个贪官的覆灭,更是看一个封建王朝体制的缩影。”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为什么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贪,却一直纵容他?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保持着200多万的兵力太多了?目前咱们的总兵
【2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