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宇霆被张学良轻易杀害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学良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显得有些糊涂。除了轻易让他人战胜了自己的阴谋之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他对杨宇霆这个人的本质没有看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更具破坏性和令人悲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面对日军进攻节节败退,短短四个月就丢了整个东北。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却很少有人想到,这悲剧的种子,早在两年前的沈阳帅府就已埋下。 1929年1月10日深夜,奉系老臣杨宇霆在老虎厅被张学良下令枪杀,这个曾帮奉系打造出亚洲顶尖兵工厂、打赢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人物,没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张学良杀杨宇霆时,以为是清除了“威胁”,可他没看清的是,杨宇霆不是要夺权的奸臣,而是能帮东北扛住风浪的“定海神针”,这份糊涂,比任何阴谋都更让东北陷入危局。 杨宇霆在奉系里的角色,从来不是简单的“老臣”,而是派系平衡的关键。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奉系内部有旧派武将、新派留学生、本土文人三股力量,互相不服气,全靠张作霖压着。 杨宇霆不一样,他出身军校,懂军工懂外交,跟旧派武将能谈练兵,跟新派留学生能聊战略,连本土文人都佩服他管财政的本事。 比如东北兵工厂,刚开始的时候只能修修旧枪,杨宇霆接手后,不仅引进了德国设备,还把旧派武将手里的资源、新派的技术人才整合到一起,没几年就做到了能造重炮、能产弹药,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奉系的弹药补给比直系还充足,靠的就是这厂子。 可张学良没看懂这层——他只看到杨宇霆跟各路人马都能说上话,就觉得是“拉帮结派”,却没意识到,没了杨宇霆,奉系内部的派系矛盾早晚会爆。 更让人心疼的是,张学良把杨宇霆的“操心”当成了“夺权”的信号。张作霖去世后,27岁的张学良刚接位,日本就逼着签“满蒙新五路”协议,想把东北的铁路控制权抢过去。 杨宇霆知道这事的厉害,亲自去南京跟蒋介石谈判,又在东北内部协调各方,硬是把这事拖了下来。可他性格直,看到张学良年轻,有些事考虑不周全,就忍不住多嘴。 张学良想把东北的军队缩编,节省军费搞建设,杨宇霆急得直拍桌子,说“日本就在家门口盯着,兵少了怎么守”;张学良私下里抽大烟、跟朋友打麻将,杨宇霆也敢当面批评,让他“别丢了老张帅的脸”。 这些话在杨宇霆看来,是把东北当成自己家才说的实在话,可在张学良眼里,却成了“倚老卖老、管得太宽”。 加上身边人在耳边吹风,说“杨宇霆这么强势,早晚要把您架空”,张学良心里的猜忌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当时张学良身边的王永江、杨毓珣等人,特别会利用他的不安全感。王永江是管财政的,跟杨宇霆在军费问题上一直有矛盾,就经常跟张学良说“杨宇霆手里管着兵工厂,又跟军队里的人熟,万一他想做点什么,咱们根本拦不住”。 杨毓珣更是直接,伪造了一份杨宇霆跟常荫槐“私下接触日本领事”的假电报,拿给张学良看。 这些人没说杨宇霆真的反了,而是不断放大“可能性”,利用张学良没经历过复杂政治斗争的弱点,让他觉得“先下手为强”才安全。 可张学良没想想,杨宇霆要是真想去找日本,当年日本军官主动找他谈支持他取代张学良时,他怎么会当场拒绝?要是真想要兵权,他管兵工厂这么多年,怎么没给自己安插一个带兵的职位? 对比同时期阎锡山处理老臣的方式,更能看出张学良的糊涂。 阎锡山身边的徐永昌,也经常跟他吵得面红耳赤,徐永昌反对阎锡山跟冯玉祥结盟,说“冯玉祥反复无常,靠不住”,阎锡山虽然不高兴,却从来没动过杀徐永昌的念头,反而觉得“他敢说真话,是为我好”。 后来阎锡山跟蒋介石闹掰,徐永昌还帮他稳住了山西的局面。可张学良没这份判断力,他把杨宇霆的“不同意见”当成了“挑战权威”,把杨宇霆的“能力强”当成了“威胁”,最后用最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杀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后,张学良还特意让人写了篇文章,说自己是“为了东北稳定”,可实际上,奉系内部的老臣们全慌了,连杨宇霆这样的功臣都能说杀就杀,谁还敢真心做事? 杨宇霆死后,东北的麻烦很快就来了。东北兵工厂没了能整合资源的人,生产效率掉了一半,以前能保证军队弹药充足,后来连常规训练的弹药都不够。 奉系内部的派系没人调和,旧派武将互相拆台,新派留学生跟本土文人对着干,张学良想推个新政,连个能帮他落地的人都没有。 日本那边一看,东北没了杨宇霆这样的硬茬,侵略的胆子更大了,两年后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那时候张学良才发现,身边连个能帮他出主意、扛事的人都没有,可再后悔也晚了,杨宇霆的命换不回来,东北的局面也再也回不到从前。
在杨宇霆被张学良轻易杀害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学良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显得
重楼读世界
2025-09-24 19:46: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