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盛区一名拄拐杖、背背篓的老人在公交站起身准备乘车时,116路公交司机未等其上车便径直驶离,连旁边大娘的呼喊都未理会。事件曝光后引发热议,交通运输局认定拒载属实,依据相关法规对司机作出行政处罚,涉事企业也将其开除。本文结合此事还原经过,拆解公交拒载的法律责任,整理网友正反观点,聊聊“公交服务该不该等一等特殊乘客”这一核心问题。 一、现场还原:老人刚起身,公交已绝尘而去 9月17日上午9点多,重庆万盛区关坝开明宾馆附近的公交站,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坐在超市门口,面前的凳子上放着个装满东西的背篓——他正在等116路公交车。 监控里能清楚看到,公交车到站后,老人赶紧撑着拐杖起身,伸手想去背那个沉重的背篓。可没等他把背篓挎上肩,司机就发动了车辆,缓缓驶离了站台。旁边一位穿红衣的大娘见此情景,急忙朝着公交车呼喊,想让司机停一下,但驾驶员没有任何停车的举动,径直开走了。 视频发布者说,他之前特意给老人搬了凳子,在屋里听到老人喊“等一下”,正准备出来帮忙扶一把、拎个背篓,结果刚走到门口,公交车就没影了。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二、法律厘清:司机被开除、罚钱,到底不冤在哪? 事件发酵5天后,万盛经开区交通运输局给出了处理结果:司机拒载属实,不仅被行政处罚,还被公司开除了。很多人问,不就是没等老人上车吗?处罚是不是太重了?其实法律和行业规定早把“尺子”划好了。 (一)“没等上车”就是明确的拒载,违法了 公共交通不是“招手即停、想走就走”的私家车,它承担着社会公益服务职能,对特殊群体有法定的关照义务。根据《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相关规定,公交驾驶员在站点遇到乘客示意乘车,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体时,应当尽到合理的等待和协助义务。 执法部门调查后认定“拒载行为属实”,正是基于这一点——老人在站点等待、起身准备乘车,已明确表达了乘车意愿,司机明明能观察到老人的状态,却不等其上车直接驶离,这不属于“正常发车”,而是典型的拒载行为,本质上违反了客运服务的法定要求。 (二)开除+罚款,是法规和行业规则的双重处罚 从处理结果来看,交通运输局的行政处罚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公司开除则是依据内部管理规范,两者并不冲突。参考类似地区的公交管理规定,拒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属于性质较严重的服务违规,有的地方甚至明确“一年内两次拒载就解聘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重庆这次对司机的处理,既符合《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中对违规行为的惩戒要求,也体现了公交行业对“服务质量”的底线标准——公交司机手握的不仅是方向盘,更是乘客的出行权益,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冷漠相待,本身就不符合岗位基本要求。 (三)公交公司不止有管理责任,还有培训义务 除了处罚司机,交通运输局还约谈了涉事企业,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这一点很关键:司机的冷漠行为,背后可能存在企业服务培训不到位的问题。法律层面不仅要求司机个人遵守规定,更要求公交企业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和培训机制,确保驾驶员懂得如何对待特殊乘客。毕竟,公共交通的“公共性”,核心就体现在对所有乘客的平等关照上。 三、网友吵翻:是司机冷漠该罚,还是“迟到”不该等? 事件评论区里,两种声音吵得很激烈,一边是谴责司机,一边是替司机“叫屈”: 谴责司机派:“太冷血了!老人拄着拐杖还背个篓,多等十几秒能耽误啥?这根本不是时间问题,是没良心!开除一点不冤,就该让这样的司机离开行业。” 替司机说话派:“公交有准点率要求,要是每个乘客都慢半拍,后面的人怎么办?老人行动慢,家属为啥不陪同?不能全怪司机一人。” 理性呼吁派:“准点率重要,但人性化更重要。公交公司应该明确规定‘对特殊乘客的等待时间’,比如1分钟内,既不耽误整体行程,也能照顾到需要帮助的人。” 关注后续派:“开除是解气了,但老人后来坐上公交了吗?希望公交公司不只罚人,更要优化服务,比如安排乘务员搭把手,这样比单纯处罚更有用。” 结论:公交等的不是时间,是人心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等10秒还是20秒”,而是公共服务该不该有“温度”。公交作为普惠性的出行工具,准点率是服务标准之一,但“以人为本”才是根本宗旨——如果连拄拐杖的老人起身背篓的时间都不愿等,那“公共服务”的意义又何在? 法律的处罚和公司的开除,本质上是给所有公交从业者划了条红线:冷漠不是“高效”,忽视特殊群体的需求就是违规。但光靠处罚不够,更需要公交企业补上“人性化培训”的课,比如教司机如何平衡准点率和特殊需求,甚至在重点站点安排志愿者协助。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公交司机该等行动不便的老人吗?如果等待会耽误其他乘客,该怎么平衡?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重庆万盛区一名拄拐杖、背背篓的老人在公交站起身准备乘车时,116路公交司机未等其
笔尖下说法
2025-09-22 16:59: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