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田汉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画卷,记录着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艰辛历程。 这位国歌歌词的作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 1898年的湖南长沙县,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土坯房里,田寿昌(后改名田汉)呱呱坠地。 幼年丧父的他,靠着舅舅易象的资助才得以走进学堂。 易象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经常给田汉讲述革命故事,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家乡的戏台是田汉最常去的地方,他常常趴在戏台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们表演湘戏和影子戏,这些童年记忆成为他日后戏剧创作的源泉。 在长沙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田汉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 他经常在煤油灯下熬夜创作,将民间故事改编成剧本。 校长徐特立对他赞赏有加,经常鼓励他继续创作。 1916年,田汉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接触到了西方戏剧理论。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莎士比亚、易卜生的作品,经常与同学们讨论到深夜。 1921年,田汉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建了"创造社"。 在上海法租界的一间小阁楼里,这群热血青年经常彻夜长谈,探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方向。 1928年,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时,校园里总是回荡着学生们排戏的声音,他亲自指导学生表演,为中国戏剧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4年的一个深夜,田汉在上海的租界区内奋笔疾书。 窗外不时传来警笛声,日军铁蹄正在逼近。 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他写下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样激昂的词句。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抗日救亡的精神旗帜。 战士们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学生们唱着这首歌游行示威,工人们唱着这首歌坚持生产。 在个人情感方面,田汉的经历颇为曲折。 他与表妹易漱瑜在日本留学时相爱结婚,两人经常在樱花树下讨论文学。 易漱瑜病逝前,握着田汉的手说: "要继续用笔为民众发声。" 这句话成为田汉一生的创作信条。 后来他与安娥相识,两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讨论创作。 安娥创作的《渔光曲》《卖报歌》等作品,与田汉的创作相得益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 田汉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关进牛棚。 在阴暗的牢房里,他仍然坚持写作,用捡来的纸片记录思想。 1968年12月的一个寒夜,70岁的田汉在狱中悄然离世,临终前还在喃喃自语: "我的笔呢?我还要写……" 田汉的妻子安娥在丈夫去世七年后才得知真相。 这位曾经与田汉并肩作战的文艺战士,在得知丈夫离世的详细经过后,悲痛欲绝。 长期的精神折磨和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在得知真相后不到一年时间,安娥也随田汉而去,令人扼腕叹息。 1979年4月,党中央为田汉平反昭雪。 在追悼会上,亲友们捧着田汉的遗物——一副老花镜、一支钢笔、一本《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和《关汉卿》手稿,泣不成声。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人士自发前来悼念,会场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许多人不禁想起已经离世的安娥,感慨这对文艺伉俪的悲惨遭遇。 如今,每当庄严的国歌奏响,人们都会想起这位伟大的文艺战士。 田汉用他的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 他的作品和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继续照亮着中国文艺前进的道路。 而田汉与安娥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艺史上令人唏嘘的篇章。 主要信源:(华声在线——睹照忆旧——父亲陈迈众记忆中的田汉)
逛街撞见“社死现场”!女生当街怒怼光膀子“暴露狂”,结果对方竟是个四五岁
【246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