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上海一老太为给孙子买婚房,以280万元卖掉自己住的房,随后搬进儿子家生活,不料没过多久,儿子竟然翻脸了,老人无奈只好搬出去租房住,一年后将儿子告上法庭,想要把房子要回来,而法院这样判了! 信源:光明网2025-09-09《上海一老人倾其所有卖房赠孙,儿子却翻脸不认人?法院出手了》 咱们今天要讲个让人心里发酸的故事。上海有位王阿姨,再婚多年没亲生孩子,和老伴儿省吃俭用攒下一套老房子。 2022年,孙子要结婚没钱买房,老两口一咬牙把房子卖了280万,白纸黑字写了协议,钱给孙子买房,儿子得负责给他们养老送终。谁能想到,这协议签完,儿子一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王阿姨搬去儿子家那天,手里攥着卖房的存折,心里还想着“等孙子结了婚,我和老伴儿就能回老房子住,守着老藤椅晒晒太阳”。 可现实比她想的狠得多。儿子家的房子不大,三代人挤在一起,生活习惯差得远:王阿姨习惯早起遛弯,儿子儿媳却总说“您别吵我们睡觉”; 她想帮着做饭,儿媳皱着眉把菜往旁边一推:“妈,您歇着,我来就行。” 最让她寒心的是,有次她半夜起夜,听见儿子在客厅跟儿媳嘀咕:“280万都给她了,还想咋样?她又没生过我们一天。” 矛盾越积越多,王阿姨跟老伴儿商量过搬出去,可老伴儿总说“再忍忍,等孙子稳定了就好了”。 直到有天,儿媳指着她的行李箱说:“妈,您要不搬出去住?咱们这儿实在挤得慌。” 王阿姨手一抖,箱子“哐当”摔在地上,里面的旧衣服散了一地——那是她和老伴儿结婚时买的,洗得发白却一直舍不得扔。 搬出去那天,上海的梅雨季下着毛毛雨。王阿姨拖着旧行李箱站在小区门口,看着儿子家的窗户亮着灯,却没一个人出来送她。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钥匙串上还挂着老房子的门禁卡,卡套上印着“幸福家园”——多讽刺的名字。 租房的日子不好过。王阿姨租了个朝北的小单间,冬天冷得墙皮直掉,夜里听着窗外的风声,总想起老房子的阳台:那里种着她最爱的茉莉,夏天开得雪白雪白的。 她用卖房的钱付了房租,剩下的存进银行,可每个月的利息看着少得可怜,心里直发慌:“这钱是养老的,咋就这么没了?” 实在熬不下去,王阿姨在社区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把儿子和孙子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儿子拍着桌子喊:“钱是我妈自愿给的,凭啥要我还?”孙子低头玩手机,一句话不说。 王阿姨坐在原告席上,攥着一沓转账凭证,还有段录音——是她偷偷录下的儿子当初的承诺:“妈,您放心,我肯定给您养老。” 法官翻着材料,问儿子:“协议里写‘给孙子买房,儿子负责养老’,现在老人被赶出去租房,这算尽到责任了吗?”儿子哑了声。最后,法院判决儿子和孙子返还135万元。 判决下来那天,王阿姨攥着判决书站在法院门口,阳光照在她脸上,可她的眼睛还是湿的。 她想起卖房那天,儿子说“我们给您养老”时的笑脸;想起搬进新家时,厨房飘来的红烧肉香; 想起被赶出门那天,雨打在行李箱上的声音。她想,钱要回来了,可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 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都说:“这儿子太没良心!”“亲情还能明码标价?”可咱们更该想想,为啥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子女“算计”?是钱比亲情重要了,还是人心变了? 王阿姨的故事,给所有子女提了个醒:父母的爱不是“交易”,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给孩子,图的是个安心,是晚年有个依靠。 可有些孩子,把这份爱当成了“筹码”,算计着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多少。法律能帮父母要回钱,却补不回被伤透的心。 咱们都该记住:亲情不是“借条”,不能算得太清楚。父母为孩子付出时,从没想过要“回报”; 可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也不该用“条件”来衡量。就像王阿姨说的:“我要的养老,不是钱,是你们心里有我。”这,才是最珍贵的。
“脸都不要了!”上海一老太为给孙子买婚房,以280万元卖掉自己住的房,随后搬进儿
史面的楚歌
2025-09-14 07:24: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