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被

史面的楚歌 2025-09-14 07:24:07

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被他当作耳旁风,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消失,这时才发现玩脱了,却已经为时已晚!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2025-07-25《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 最近不少老伙计聊天都提到李嘉诚,说他现在处境挺尴尬,左手刚清仓中国资产,右手又被西方资本“退货”,一辈子攒的声望,眼瞅着往下掉。 这位曾经的“亚洲首富”“李超人”,咋就落到这步田地? 得从他的发家说起。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汕,小时候赶上战乱,跟着家人跑到香港。 父亲走得早,15岁就辍学打工,在钟表厂、五金行扛活。后来进塑胶厂跑销售,脑子灵光,成了销售能手。再后来借钱开了“长江塑胶厂”,靠卖塑料花赚了第一桶金。 50年代末,他盯上房地产。那时候香港人多房少,他大胆买地盖楼,低价卖房,慢慢成了地产大户。 90年代,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成了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业务从地产扩展到电信、零售、能源、港口,啥都做。 那时候他风光啊,英国人授过爵士,改革开放后也跟着赚了不少,左边连着西方关系网,右边抓着内地红利,说他是“时代的宠儿”一点不为过。 可这几年,他变了。2013年开始,他陆续卖掉内地、香港的楼盘和基础设施,转头去英国、荷兰、加拿大买港口、电网、超市。北京上海的核心商铺、香港的黄金地段,说卖就卖,连公司注册地都搬到开曼群岛。 有人说他“撤资”,他回了一句“我们是全球化公司,和投资无关”。 但这话站不住脚。他从中国赚了那么多,说走就走,谁心里能没点想法?2015年,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专门发文《别让李嘉诚跑了》,点名说他“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 香港的老百姓也寒心,吃惯了这片土地的红利,转头去国外养老,太不地道。从那以后,“爱国爱港企业家”的标签慢慢掉了,他也越来越少露面。 2024年3月,他又搞出个大动静。旗下长江和记宣布,把全球43个港口的运营权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总价227亿美元。 这里头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鹿特丹、安特卫普这些国际物流的“咽喉”,巴拿马运河更关键,全球6%的海运贸易都打这儿过,中国多少货轮、能源船从这儿走。 这事儿一出来,舆论炸了。有人说:“过去用中国的资源起家,靠‘中国制造’走出去;现在把全球通道卖给美国,这是干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审查,可贝莱德一边谈一边看风向,怕得罪中方影响其他生意,美国也没出面力挺。这交易就这么卡住了,里外不是人。 长江和记的股价跟着往下掉,几个月市值蒸发了上百亿港元。海外项目因为中国审查停的停、延的延,香港本地形象也跌到谷底。 早年间他还有“实业救港”的好名声,现在只剩“资本逐利”的标签。香港反修例那会儿,他的发言被说“骑墙”;这次港口交易,更有人说:“李嘉诚不再是香港的李嘉诚。” 问题的根儿,在于他没看懂现在的“新规则”。 以前资本能“中立”,现在不行了,中美博弈、地缘政治、产业链重构,哪样离得开国家利益?他以为卖港口是“纯商业”,可港口的智能系统能掌握船只信息,战略要道攥在别人手里,哪能不扎心? 更关键的是“人心”。他在内地、香港赚了几十年钱,说走就走;西方给点甜头,又急着投怀送抱。 可财富能转移,人心留不住。你说“只是商人”,可商人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哪能和祖国割裂? 现在他可算尝到苦头了。美国那边压价拖延,中国这边严格审查,资金回不来,新投资计划泡汤。曾经的“全球布局”,成了“四处漏风”。 这不是简单的“生意亏了”,是他没跟上时代的步子。中国不再需要“赚了钱就走”的商人,美国也不会真心接纳没根基的资本玩家。 他像一个时代的影子,曾经被宠爱,现在被时代“请”下了舞台。 老话说“商道即人道”,商人可以逐利,但不能没了立场;资本可以流动,但不能丢了祖国。李嘉诚的故事,说到底是给所有生意人提了个醒:时代变了,有些老规矩,该改改了。

0 阅读: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