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活埋前,敌人竟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

如梦菲记 2025-09-09 17:43:28

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活埋前,敌人竟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听两眼发光,有救了!她连忙说:“那个老太婆嘛,我认识她啊,性格古怪的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的冬天,江苏如皋的芦苇荡边寒风裹着火药味刮过,一群日伪军正挖着湿冷的泥土,被五花大绑的莫林被按在坑边,泥土已经快要没过胸口,四周静得可怕。   就在这时,一个伪军凑近来,冷不丁冒出一句问话,他想知道她是否认识莫林,这个声音仿佛打破死寂的雷电,让她心头一震,她明白敌人竟然没有认出自己。   那一刻,她眼神亮了起来,故作轻蔑地描述起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太婆,仿佛对那个人深恶痛绝,敌人居然信了,停下了铁锹,甚至把她押回去养伤,这一幕,成了她命悬一线时的转机。   莫林的本名叫姚世瑞,出生在江苏如东一个中医家庭,父亲在镇上开药房,家境安稳,她自小衣食无忧,父母本想让她走寻常女子的路,读点书,按时成婚,安稳过一辈子。   可她偏偏有股倔劲,小学毕业后差点被逼当童养媳,她不肯认命,靠着绝食才换回继续读书的机会,她考进邱陞中学,遇到了一批热血教师,听他们讲国家的困境,渐渐意识到光读书救不了民族。   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那些充满激情的文字,像火一样点燃了她的心,她悄悄撕掉父母安排的婚约,留下一句“我去打鬼子”的话,背起行囊走向战场。   进入新四军后,她先在宣传队教识字,动员百姓,后来强烈要求去前线,她练习射击的刻苦劲让指导员都惊讶,别人打一枪要缓一缓,她能双手同时开火,还保证命中。   没多久,她就以百发百中的枪法被叫做“枪神”,因为常常裹上白布、穿上碎花衣,装作老态龙钟的村妇混进敌占区,她得了个外号“双枪老太婆”。   在敌人眼里,这个人来去无踪,总是趁他们不备突然开枪,然后消失在芦苇丛里,留下他们满地尸体和怒吼,可真实的她只有二十出头,脸庞清秀,谁也不会把她和传说中的老太婆联系起来。   1941年冬天,局势紧张,她接到任务,要护送机密文件转移,敌人扫荡封锁,形势危急,为了掩护队伍,她独自暴露行踪,引开追兵,子弹打光后,她被压在河滩上。   听到士兵喊着要抓活的“双枪老太婆”,她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细节,被押进牢房后,皮鞭和烙铁轮番上阵,她浑身血痕,仍不吐半个字。   每一次逼问,她都咬紧牙关,甚至笑着编造故事,把一个虚构的怪脾气老太婆形象说得活灵活现,敌人疑神疑鬼,始终没能将眼前的小姑娘和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对上号。   审讯拖了数日,她身体几近崩溃,就在一次被拉到坑边准备处死时,那句“你认识莫林吗”让她抓住机会,随口应承认识那个讨人嫌的老太婆。   敌人信以为真,把她押回牢房,甚至给她稀粥,她用智慧骗过敌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消息传到家中,父母心急如焚,父亲变卖药房,筹齐两千大洋,加上组织的营救,终于把她从牢狱中救了出来,她伤势严重,肋骨断裂,背上满是烙铁留下的疤痕。   可一旦恢复些许体力,她没有在家多停,执意要回到队伍,她告诉母亲,这条命是党给捡回来的,不把鬼子赶走,她闭不上眼。   归队之后,她依旧冲在前线,她带着游击小队,袭扰敌军哨所,打掉汉奸据点,屡次破坏日伪军的扫荡。   她还在农村推动减租减息,带着妇女们一边纳鞋底一边识字,算账算得比地主还清楚,她的身份在百姓眼中不止是女战士,更是能为大家撑腰的“莫委员”。   战斗之外,她喜欢写诗,战火间隙,她常常拿出纸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境,战后,她写下数百首诗词,出版了《铁军诗韵》《风雨潇潇》,这些文字承载着那个年代的热血与苦难,她用笔保存了记忆,也用枪保卫过土地。   晚年,她定居上海,2019年,百岁生日那天,亲友们为她举办诗会,她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当年残留的子弹壳,朗诵起年轻时即兴写下的打油诗:“埋了姚世瑞,还有后来人,”声音颤抖,却依旧坚定。   在南通烈士陵园里,人们能看到她的照片,那张短发圆脸,神情安静,很难想象,这样一张近似邻家姑娘的面容,背后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岁月。   她的故事告诉后来的人,那句坑边的回答并非小聪明,而是一种在生死之间守护信念的勇气,敌人想要用泥土埋葬她,她却用智慧与坚定守住了抗战的火种。   这一切,都始于那一天,寒风呼啸的荒地上,铁锹翻动的瞬间,就在死亡逼近时,她眼睛一亮,编造出一个“古怪老太婆”的形象,把敌人彻底蒙在鼓里,也把自己从泥土边缘拉了回来,她以二十一岁的青春,把机智和信仰写进了民族的抗争史。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威震东海之滨的“双枪老太婆”莫林

0 阅读:8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