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寄

玉尘飞啊 2025-09-06 15:33:11

抗战时,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寄去了一袋军粮,何应钦见黄维敢对自己如此放肆,暴跳如雷,派员去黄维的54军以清查账目为由,给黄维找毛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黄维刚接任54军军长没几天,就在营地里碰见个小兵蹲在墙角啃窝头。小兵咬了一口就皱眉吐出来,手里还攥着个小石子。 黄维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军粮里掺了沙子,有的还发了霉。士兵说一个月就6块钱军饷,想买点咸菜都不够,家里还等着寄钱呢。 这样的部队怎么打仗?黄维当天就下令,给每个士兵每天加二两口粮。可这只能救急,根本问题还得往上反映。 他装了一袋发霉掺砂的军粮,写了份详细报告递到军政部。等了又等,石沉大海。黄维一咬牙,直接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寄去了一袋问题军粮。 何应钦收到这袋军粮,气得直拍桌子。在他看来,黄维这是公然挑衅。当时不少部队都对军粮有意见,但没人敢挑明,黄维这一闹,等于把窗户纸捅破了。 关麟征一直跟黄维不对付,趁机跑到何应钦面前添油加醋:“黄维这是故意跟您作对,还在部队里煽动士兵呢!” 何应钦决定拿黄维开刀,派军需署的人去54军查账。这些查账的本来是去收好处的,到了黄维这里却碰了一鼻子灰。 黄维板着脸说:“你们要是查出我有半分贪污,尽管上报,该怎么法办我都认!” 查账的人心里有鬼,哪敢真查军粮的事?他们进了账房就翻账本,专挑鸡毛蒜皮的地方找茬。“这个月买柴火的钱怎么比上个月多两毛?”“给士兵买的草鞋怎么少了两双?” 对桌上摆着的发霉军粮,他们连看都不看。黄维在旁边看着,脸越绷越紧:“你们要是来查我贪没贪,就好好查。要是来找茬,没必要在这儿浪费时间。” 查账的人被噎得说不出话,最后什么也没查出来,灰溜溜地走了。黄维当天就给何应钦发了封辞职电报,之后干脆跑到昆明,当面跟何应钦大吵了一架。 何应钦被吵得下不来台,跟蒋介石告状说黄维“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要撤他的职。蒋介石知道黄维的脾气,也明白他不是贪污的人,只是把他调了岗位。 黄维看透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索性辞职回了老家。他觉得为士兵办事反被陷害,这样的官不当也罢。 没过几年,解放战争爆发。1948年,黄维成了第12兵团司令,带兵打淮海战役。那时的国民党军队早就没了抗战时的样子,士兵没士气,指挥混乱,节节败退。 在双堆集,黄维的部队被解放军团团围住,弹尽粮绝,他自己也成了俘虏。之后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改造。 在功德林里,黄维成了出名的“老顽固”。别人都跟着学习改造,他却一门心思研究永动机。 同屋的战犯劝他:“老黄,别琢磨这个了,好好改造,早点出去跟家人团聚多好?”他摇摇头:“我要是能造出永动机,国家能用得上,总比在这儿写检讨强。” 黄维从小接受的是国民党教育,在他心里,打败仗只是军事上输了,不是国民党的错。他没法接受“国民党垮台是因为自身腐败”这个事实。 这种固执让他在功德林待了27年,中间国家特赦了好几批战犯,杜聿明、王耀武这些人早早就出去了,黄维一直没在名单里。 每次特赦名单公布,别人都眼巴巴地盼着,黄维却继续摆弄他的永动机模型。管教干部问他为什么不写认罪书,他说:“我没觉得自己有罪。” 其实黄维心里也矛盾,他看到新中国建设的成就,看到曾经的战友一个个获释后过上新生活,但就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永动机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虽然物理学早就证明永动机不可能实现,但黄维还是一遍遍地画图纸、做模型。这或许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着心里最后一点倔强。 1975年3月,国家决定释放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71岁的黄维终于走出了功德林的大门。27年的时光,把一个中年军人变成了白发老人。 出狱后的黄维像变了个人,他接受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的工作,专门整理国民党军的历史资料。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开始为两岸统一奔走。他给台湾的老部下、老朋友写信,劝他们认清大势。曾经那个死守立场的“老顽固”,变成了促进统一的积极分子。 晚年的黄维住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生活简朴。邻居们只知道他是个和气的老头,不知道他曾是国民党的兵团司令。 1989年,黄维去世,享年85岁。临终前,他还在念叨着两岸统一的事。他说:“我这辈子打了太多仗,希望后人不要再打了。” 回看黄维的一生,他在国民党军队里反腐败,结果被排挤;在功德林里死守信念,错过了27年自由;晚年为统一奔走,不计个人毁誉。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人可以在某些方面固执己见,在另一些方面又能与时俱进。理解历史,需要看到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局限。 信源:黄维——抗日战争纪念网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