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英雄“大胡子班长”,战斗五天五夜负伤33处,胃被炸穿,弹片穿肠14处,肺部打进4块弹片,仍然坚守阵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6年的北京房山,张茂忠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初中毕业那年,看着母亲为几块钱的菜钱发愁,他把课本一收,决定去挣钱。 村里人说附近煤矿招工,下井一个月能挣近两百,在当时这是笔大钱。张茂忠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煤矿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苦。巷道窄得只能侧身过,矿灯照出的那点光像萤火虫,煤尘呛得肺火辣辣的疼。两年下来,他的腰因为长期弯着已经有些驼了。 1984年春天,村口贴了张征兵海报。那个年代,谁家孩子当兵,全村人都羡慕。张茂忠站在海报前看了很久,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去吧。 父母起初不同意,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怕他吃苦。张茂忠笑了:“妈,我在煤矿都熬过来了,当兵能有多苦?” 到了部队他才知道,自己把话说早了。因为下煤矿落下的驼背,他站军姿总不合格。班长让他贴墙站,后脑勺、肩膀、脚后跟都要紧贴墙面,一站就是一小时。 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腿抖得像筛糠,但他咬牙坚持。班里其他新兵都是十八九岁的城里孩子,他这个煤矿工人不能丢脸。 1987年春天,部队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张茂忠和战友们被派到老山前线的18号阵地。这是个什么地方?简单说,就是一条战壕加几个猫耳洞。 猫耳洞是什么概念?不到5平米的空间,高度只有80公分,五个大男人挤在里面,坐着都得弓腰。武器、水壶、饼干全堆在一起,想躺下只能靠墙眯一会儿。 白天,洞里温度能到50多度,像个蒸笼。晚上又降到接近零度,冷热交替,很多战士都感冒发烧。衣服永远是湿的,贴在身上黏糊糊的。 水是最珍贵的,每人每天配给半斤。渴急了怎么办?接雨水,收露水。有时雨水混着泥土,沉淀一下也得喝。 上厕所用罐头盒接着,等外面没炮声了再扔出去。吃的是压缩饼干,硬得能当石头用,有时长了霉也得往肚里咽。 班里最小的战士才17岁,晚上偷偷抹眼泪。张茂忠把自己的饼干掰一半给他,陪他聊老家的事。这孩子的母亲还在四川农村等他回去呢。 4月26号深夜,敌人的第一轮炮击开始了。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阵地旁的两棵大树,先是叶子被炸光,然后树皮,最后连树干都被拦腰打断。 这一打就是五天五夜,五天里,他们只吃了一顿热面条,刚端起碗炮弹又来了。睡觉?加起来不到十个小时,刚闭眼就被爆炸声震醒。 4月30号夜里,战斗进入白热化。集团军军长的电话直接打到哨位,信号断断续续。张茂忠扯着嗓子喊:“首长放心,有我大胡子在,阵地丢不了!” 话音刚落,电话线被炸断了。 弹药越来越少,张茂忠把几个党员叫到一起:“兄弟们,仗打到这份上了,我要是倒下,你们接着上。剩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 突然,一捆手榴弹被扔进猫耳洞。战士王爱军一把推开张茂忠,自己扑了上去。张茂忠本能地冲过去抱住王爱军,想把他拉开。刚把人抱离地面,手榴弹炸了。 张茂忠醒来时,左胸的伤口大得能塞进手指,每次呼吸都像刀割。更可怕的是,他摸到肚子时,肠子流出来了。 外面枪声还在响,敌人还在冲锋。他咬着牙,一点点把肠子塞回去,用腰带死死勒住,扶着洞壁站起来,继续射击。 又打退一波进攻后,他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战友把他抬到后方医院时,医生都愣了。全身33处伤,胃被炸穿,肠子被弹片切成14段,肺里嵌着4块弹片。手术做了7个小时。 医生后来说,这种伤势能活下来是奇迹。张茂忠醒来第一句话是:“阵地还在吗?” 阵地当然还在。五天五夜,他们打退敌人41次进攻,毙敌60多人。但班里两个战士永远留在了那里,一个19岁,一个20岁。 战后,18号阵地被命名为“钢铁阵地”。1988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张茂忠“战斗英雄”称号。 站在领奖台上,他看着胸前的勋章,想起那两个再也回不来的战友,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勋章太重了,是用命换来的。 直到今天,张茂忠身上还有20多块弹片没取出来。每到阴雨天,那些弹片就在骨头缝里作痛,提醒着他那段峥嵘岁月。 有人问他怕不怕死。他说怕,谁不怕死?但阵地在身后,身后是祖国,是老百姓。“总得有人站出来,那为什么不能是我?” 这就是英雄的选择,不是因为不怕,而是因为责任比恐惧更重。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有些东西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故事,没有超能力,没有主角光环,只有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不普通选择。 信源:【八一特刊】手榴弹在他身下爆炸 浴血奋战铸就钢铁阵地 他从采煤工变为战斗英雄——中宏网
老山英雄“大胡子班长”,战斗五天五夜负伤33处,胃被炸穿,弹片穿肠14处,肺部打
玉尘飞啊
2025-09-06 13:33:1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