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美女土匪黄八妹孤身求见杜月笙,请求他援助一批枪支弹药,她要打鬼子,杜月笙笑道:“八妹,我知道你很厉害,我给你枪!”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公祭日上海金山“双枪黄八妹”:从女土匪到抗日英雄)
公元 1937 年,神州大地遭日寇铁蹄践踏,国破家亡的危局笼罩华夏。出身民间的女杰黄翠云,人称 “双枪黄八妹”,为筹措抗敌所用的枪炮弹药,毅然独自奔赴彼时的上海,决意求见青帮中赫赫有名的领袖杜月笙,只为能早日投身抗击日寇、保卫家国的战场。
这一壮举,揭开了她交织个人恩怨、江湖道义与民族大义的传奇人生。
在浙江金卫乡那片曾饱经岁月风霜的土地上,有个名叫黄翠云的女子。她生于一户贫寒人家,家中前后养育了十三个孩子,她是这一众手足里唯一的女孩。
动荡不安的童年里,命运并未对她格外垂怜,年纪尚幼之时,便已被家人许给他人做了童养媳,过早地背负起了不属于孩童的生活重量。她随父兄在太湖跑船贩私盐时,练就百发百中的双枪绝技。因生性泼辣,未婚夫与其解除婚约,她却凭胆识与枪法在太湖闯出名堂。
二十岁时,她单枪匹马以双枪平息两帮盐枭火并,“双枪黄八妹” 的绰号自此威震一方。她虽与贪腐巡捕、黑帮头目有往来,也因走私被捕,获释后曾尝试经营正当生意,渴望平稳生活。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黄翠云的生意受阻,生计艰难。国破家亡之际,她聚拢流民组建抗日游击队,却因缺武器陷入困境。
半个月前,她与七位姐妹遭日军汽艇袭击,三人罹难,这惨剧让她将个人复仇与民族大义相连,于是只身赴沪求见杜月笙。
初见时,她衣着朴素却难掩英气,门卫误认其为乞丐,她直呼杜月笙名讳显露出的坚定,令门卫敬畏。杜月笙早闻其威名,且对当年未助她脱捕心存遗憾。
当黄翠云言明求军火只为 “打日本鬼子”,恰逢杜月笙奉戴笠之命组建 “淞沪别动总队”,急需水路人才,他赞其为 “女中豪杰”,不仅赠三卡车军火,还授予她上尉军衔。
黄翠云携军火返回太湖,挑选三十名水性精湛的旧部组建 “水鬼队”。昔日私盐贩子变身抗日战士,他们白天藏于蟹塘草棚,夜间驾加装护板的木船出击,屡炸日军补给船、端伪军哨卡、切断浦东铁路线,还在金山卫截获日军运粮队,将大米分给缺粮乡亲,深得民心。
1943 年冬,黄翠云率队在平湖乍浦海口蹲守三天三夜,寒冬中裹芦花褥子伏于礁石缝,最终成功伏击日军炮舰 “出云号”,炸伤其右舷。
日军为报复,血洗她丈夫谢友胜的老家渡船桥村,三百多无辜村民被赶入祠堂用机枪扫射。黄翠云悲愤交加,三日后率队奇袭日军海北指挥部,炸塌三层炮楼,次日夺回三十六个乡镇,重插青天白日旗。
她还曾派女队员活捉作恶多端的日寇队长并公开处决,被日军称为 “小鬼子的克星”,却因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始终难以被捕捉。
1945 年 6 月,黄翠云在平湖收编伪军残部时,遭两百多日军骑兵围攻。危急时刻,她踢桌为掩体,打空两弹夹后跳河逃生,幸得河对岸采菱老太太用采菱桶掩护,才躲过日军搜查。事后,她送三袋白面致谢。
抗战胜利后,黄翠云的游击队被收编为 “江浙护航纵队”,但其战后生涯史料记载不一:有说她借汉奸关系入国民党军,或被指 “居功自大” 成国民党特务,也有记载称她重操 “土匪” 旧业。虽有共产党员姐妹规劝,她仍在国民党利诱下选择不同道路,最终随丈夫撤至台湾基隆港。
2003 年谷雨,黄翠云在台北病逝,享年八十余岁。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她枕边红绸包裹的一对磨亮驳壳枪,枪柄刻着 “横泾水道”—— 正是她七位姐妹殒命之地。
这双枪,是她沙场利器,更是她抗日初心的见证,镌刻着她一生的爱恨与家国情怀,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