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主要信源:(人民网——“抗战夫人”于立群:郭沫若病逝后自缢身亡;光明网——“是郭沫若害死她的”吗?)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
八个月后,他的夫人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遗物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对相伴四十年的夫妻,以这样令人唏嘘的方式走完了人生旅程。
要理解于立群的选择,需要回溯郭沫若复杂的情感历程。
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始于1912年。
当时在成都求学的郭沫若接到家书,父母已为他定下婚事,女方是同乡张琼华。
婚礼五天后,郭沫若离家继续学业,从此再未与这位原配妻子共同生活。
张琼华在郭家老宅侍奉公婆,独自生活了六十八个春秋。
1980年张琼华去世时,她的房间里还整齐保存着郭沫若学生时代的课本和信件。
1916年,留学日本的郭沫若在东京圣路加医院结识护士佐藤富子。
这位出身日本贵族家庭的女子被郭沫若的才情打动,不顾家族反对与他同居。
郭沫若为她取名"安娜",两人育有四子一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秘密回国参加救亡运动,留下安娜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
日本宪兵曾以"间谍妻子"罪名逮捕安娜,她在狱中始终坚称丈夫是爱国者。
安娜不知道的是,郭沫若回国前已与《大公报》记者于立忱产生感情。
据谢冰莹在《于立忱之死》中回忆,1934年于立忱在日本治病期间与郭沫若交往,发现怀孕后要求结婚,却得知对方已有家室。
1937年5月,回国不久的于立忱在上海寓所自缢身亡,留下"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遗书。
于立忱去世次年,郭沫若结识了她的妹妹于立群。
当时年仅22岁的于立群是上海滩小有名气的演员和书法家。
1938年两人在香港结婚,这段婚姻持续了四十年,育有四子二女。
于立群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工作助手,她娟秀的毛笔字经常出现在郭沫若的手稿上。
抗战期间,她带着孩子们辗转重庆、香港、桂林,始终支持丈夫的文化救亡工作。
1948年,安娜带着子女历经艰险来到中国。
当她终于见到阔别十一年的丈夫,却发现郭沫若身边已有新的家庭。
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安娜定居大连,给予副部级待遇。
这个坚强的日本女子后来加入中国籍,将全部积蓄捐给国家,直到101岁在大连逝世。
文革风暴席卷时,郭沫若的两个儿子郭世英、郭民英相继离世。
1973年,正在农业大学就读的郭世英被造反派关押,从三楼窗口坠亡,官方结论为"自杀"。
次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郭民英也选择结束生命。接连丧子给这个家庭蒙上沉重阴影。
1978年郭沫若病重住院期间,于立群日夜陪护。
6月12日郭沫若逝世后,组织上安排于立群参与《郭沫若文集》的编纂工作。
次年2月,工作人员发现她在北京故居自缢身亡。
整理遗物时,人们在她枕下发现三件物品:郭沫若青年时代的照片,姐姐于立忱的演出剧照,以及两个儿子的学生证。
根据中国社科院保存的于立群手记,她在最后岁月反复抄写屈原的《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这位经历丧姐之痛、丧子之痛、最终丧夫的女性,在六十三岁时选择追随亲人而去。
她的骨灰与郭沫若合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墓碑上是她生前题写的"郭沫若同志之墓"六个遒劲大字。
回望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历程,张琼华的孤独坚守,安娜的跨国痴情,于立忱的绝望离去,于立群的生死相随,共同勾勒出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四位女性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爱的不同形态,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复杂而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