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决定查看棺袋,结果当她打开塑料袋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人后怕!
1984年,一枚颁发给“烈士”李陶雄的二等功勋章,与一份送往其家乡湖南郴州的牺牲通知书,共同宣告了一位英雄的终结。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位已被官方程序“埋葬”的士兵,其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他的身体,成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在广西边境的7号高地冲锋中,尖刀班长李陶雄为掩护战友,身体瞬间被炮弹撕裂。 这并非简单的受伤,而是一次强制性的“融合”,近200块弹片,从此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深嵌于骨骼和内脏之间。 这具血肉模糊的躯体,在战场上被判定为无脉搏、无呼吸的“遗体”,并依规装入塑料棺袋。 可没想到的是,在运送“遗体”的车辆上,颠簸的山路竟两次将他的棺袋甩落。 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随车护士郑英的警觉,她感觉事情不对劲,决定打开棺袋检查。 打开之后她才发现,原来棺袋里不是一具冰冷僵硬的尸体,而是一个尚存温度、四肢未僵的躯体,眼皮甚至出现了轻微的跳动。 在她的坚持下,起初不抱希望的医生进行了复查,最终发现了那几乎无法察TCP的微弱心跳。 那一刻,李陶雄的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不再是烈士,而是一个处于深度昏迷、生死界限极度模糊的生命体。 当李陶雄被部队派出的直升机紧急送往广西南宁303医院时,他身体内部的第二场战争已然白热化。 近40度的高烧和严重的伤口感染,使伤口中滋生出了蛆虫,这是死亡企图吞噬生命的具象化表现。 而医疗团队发起的,是一场“蚕食式”的反攻,由于弹片分布太广,无法一役而胜,医生们只能在超过50次的大大小小的手术中,一点点清除腐肉、拔除弹片。 仅仅是清除蛆虫就耗费了巨大精力,前两天就取出了近百条,直到6月21日,这项工作才算彻底完成。 每一次手术都伴随着高烧复发的风险,甚至曾因术中高烧而被迫中断,转为紧急抢救。 这场长达数月的对峙,是现代医学与原始腐朽力量的直接对抗,最终,医生们成功取出了56块弹片,却也只能接受将100多块金属永久留在他体内的结局。 在中弹78天后,也就是7月26日,李陶雄终于苏醒。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无关自身伤痛,而是急切地询问“阵地攻下来没有?”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陷入沉默,眼眶瞬间湿润。 他的意志宣告了自己从未离开战场,也预示了他将以何种姿态面对自己残破的身体。 当医生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建议截去他的一处肢体以保全生命时,李陶雄毅然拒绝,他选择了一条更痛苦但更完整的道路。 在麻药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他清醒地忍受着刮骨疗毒般的清创剧痛,用超凡的意志力保住了四肢。 这是他作为战场指挥官,对自己身体下达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命令。 这场惨烈的胜利,代价是左眼永久失明和右眼视力仅恢复到0.5,经过长达两年左右的治疗与康复,他的生命体征才终于稳定下来。 1986年,他被评为一等荣誉军人、三等残疾军人,战争在他体内留下了永久的“驻军”和无法磨灭的伤疤,但他却从未抱怨。 他主动提出回地方休养,不给部队增添麻烦,回到湖南郴州桂阳县的老家后,他拒绝特殊照顾,坚持自立。 他将那份在战场上淬炼出的不屈意志,贯彻到了余生的每一天,李陶雄的故事,最终超越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奇迹。 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士兵的身体如何成为终极战场,以及强大的个人意志,如何在注定残破的宿命中,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与胜利。
心业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