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脖子”代表致信特朗普:再不与中国达成协议,国内就将扛不住了! 美国大豆

天天纪闻 2025-08-21 15:18:25

美国“红脖子”代表致信特朗普:再不与中国达成协议,国内就将扛不住了! 美国大豆收获期即将到来之际,全美大豆协会主席卡莱布·拉格兰致信特朗普,要求美国政府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取消尽快关税,帮助大豆种植户们渡过难关,并强调种植户们无法承受与最大客户的长期贸易争端,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特朗普再不抓紧时间行动,国内农户们就扛不住了。   拉格兰在信中特别提到,当前大豆价格持续下跌,而种植成本却在大幅上涨。化肥价格比2020年涨了120%,柴油价格飙升60%,烘干豆子的燃油费也翻了番,每亩地成本平白多了55美元。   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国市场的萎缩,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中西部地区已经出现700万吨大豆面临滞销的局面,部分豆子甚至因为露天堆放淋雨发芽,直接失去商业价值。这种情况下,农民的负债率已经飙到78%,创下1980年代农业危机以来的最高值。   让事情变得更棘手的是,中国市场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只是换了钥匙。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1-6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615万吨,同比增长33%,但这种增长是短暂的——因为中国企业已经提前锁定了南美市场的供应。   比如,中国进口商早在8月就完成了9月800万吨、10月400万吨的南美大豆采购,美国大豆被完全排除在外。这种“提前卡位”的策略,让美国豆农在收获季到来时,发现自己的豆子根本挤不进中国市场的窗口期。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为了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豆粕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同时,国产大豆产量连续三年超过2000万吨,黑龙江等地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种子库,从技术到供应链都在构建自主保障体系。这种战略调整意味着,即使未来关税问题解决,美国大豆也很难再夺回曾经的市场份额。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农业州一直是共和党的铁票仓,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在美国444个农业县中拿下了433个,平均支持率高达78%。   但另一方面,贸易战的持续已经让这些地区的经济元气大伤。更关键的是,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农民的选票将直接影响共和党在国会的席位。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大豆出口问题,特朗普可能会失去这个关键群体的支持。   然而,中方的立场非常明确。中国驻美大使曾公开表示,单纯增加大豆采购无法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美方需要在高科技产品出口等领域展现诚意。   这种态度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要求中国将大豆采购量增加三倍,但中国企业依然选择了价格更低、运输更便捷的巴西大豆。   数据显示,巴西大豆到岸价每吨比美国低531元,而且通过中资参与建设的巴西桑托斯港铁路项目,运输时间从20多天缩短到10-14天,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豆农的困境其实折射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过去几十年,美国农业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却忽视了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布局。   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南美国家的合作,建立起以巴西为核心的大豆供应网络时,美国的传统优势瞬间被瓦解。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在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的同时,却试图通过农产品出口来平衡贸易逆差,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危机不仅影响经济,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国中西部1200家大豆加工厂开工率已降到40%,密西西比河沿岸港口吞吐量下降35%,驳船运输业裁员2万人。   如果库存积压超过700万吨,很可能引发农业信贷机构的不良贷款率突破15%,重演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这种风险已经引起国际机构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这场危机可能加速全球粮食贸易的“去单一化”,推动多极供应格局的形成。   现在,摆在特朗普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如果坚持强硬立场,农业州的选票可能流失,2026年选举前景堪忧;如果妥协取消关税,又可能被视为对华示弱,损害其政治形象。   更麻烦的是,即使现在开始谈判,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改变,美国大豆的竞争力短期内难以恢复。这种困境,其实是美国长期以来“贸易霸权”思维种下的苦果——当一个国家试图通过关税大棒迫使另一个国家让步时,往往会忽略市场规律的力量。   这场大豆危机的本质,是两种经济战略的碰撞。中国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而美国则在政治博弈中逐渐失去对关键市场的控制。   对于美国豆农来说,他们的困境既是贸易战的牺牲品,也是全球化浪潮中产业调整的缩影。最终,这场危机的解决可能不仅需要关税政策的调整,更需要美国重新审视其全球经济战略,放下霸权思维,以平等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否则,类似的困境可能会在更多领域重演。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