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在央视镜头前指着电磁弹射装置自信表态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句“美国比我们落后一个阶段”的专业判断,会在八年后成为美国海军最沉重的注脚。 如今,耗资132亿美元打造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正深陷“烂尾”争议,美国军方不得不一次次给出最后期限,却始终无法让这艘寄托着海上霸权梦想的巨舰真正形成战斗力。 这场百亿航母的困局,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福特”号立项时,美国海军雄心勃勃地想要一次性实现六大技术突破,其中电磁弹射装置被视为核心亮点。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亮点”上,为了赶进度,这套本应在陆地完成5000次以上测试的系统,实际只测试了不到2000次就匆匆装上航母。 这种“边设计、边建造、边测试”的模式,让“福特”号从下水那天起就成了“问题集合体”。 2025年最新的海军报告显示,电磁弹射装置平均每400次弹射就会出现故障,而设计标准是4166次无故障,差距整整十倍。 更麻烦的是,弹射过程中近三成能量被白白浪费,这意味着航母续航能力大打折扣,而同期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量损耗只有5%,效率差距一目了然。 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藏在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链条里。 “福特”级项目60%的经费流向了雷神、通用原子等几家军工巨头,这些企业通过游说国会不断拔高设计指标,却在技术验证环节偷工减料。 有内部人士透露,为了保证利润,部分关键部件的测试数据存在“美化”嫌疑,这种“纸面达标”的做法最终让军方吃了大亏。 2020年国会曾给海军定下2024年前解决所有问题的死线,结果不仅没能兑现,2025年新设定的期限又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根本不可能完成”。 这种利益捆绑下的技术冒进,让美国海军陷入了“投入越多、问题越多”的恶性循环。 更现实的困境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产业链断裂。 如今全美能造航母的只有纽波特纽斯一家船厂,熟练工人平均年龄高达55岁,30岁以下的青年技工不足5%,很多关键岗位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 二号舰“肯尼迪”号在船坞里泡了八年,舰体锈迹斑斑,建造进度卡在95%就再也推进不了,特种钢材供应不足、精密仪器安装误差超标等问题接踵而至。 有消息称,美国海军为解决电磁弹射的技术难题,甚至私下联系过特斯拉等科技公司,却发现本土早已没有能整合如此复杂系统的产业链支撑。 这种工业基础的衰退,让再先进的设计图纸也难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对比之下,中国航母的发展路径显得格外稳健。从辽宁舰改造时吃透滑跃甲板技术,到山东舰实现常规动力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直接应用电磁弹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避开了美国中压交流系统的先天缺陷,不仅故障率低,还能兼容不同吨位的舰载机。 2025年8月,福建舰完成的歼-15T连续弹射测试,创下了4000次无故障的纪录,这意味着中国电磁弹射技术已经具备实战能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形成了“设计-测试-生产-改进”的完整闭环,300多家配套单位协同攻关,确保了技术成熟度。 “福特”级的尴尬还体现在舰机适配的全面失败。美国花费巨资研发的F-35C舰载机,本应与“福特”号形成“黄金搭档”,结果却因电磁弹射功率不稳定,至今无法在该舰上正常起降。 更离谱的是,战机在尼米兹级航母上部署时,还频繁出现隐身涂层脱落、发动机漏油等问题,导致实际出勤率不足40%。 这种“装备等平台,平台等技术”的脱节,让美国海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 而中国福建舰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歼-35、空警-600等机型的适配需求,测试阶段就完成了不同机型的兼容弹射,这种“系统思维”避免了重复浪费。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技术博弈,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较量。美国试图用金钱堆砌技术霸权,却忽视了基础研究和产业支撑的重要性;中国则坚持“需求牵引、稳步推进”,在关键技术领域厚积薄发。 当“福特”号还在为电磁弹射故障焦头烂额时,福建舰已经开始了常态化训练,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变海洋力量的对比。 马伟明院士的预言成真,不仅是技术判断的胜利,更印证了尊重科学规律、夯实产业基础才是科技发展的正道。 如今美国军方虽然还在给“福特”级设定最后的期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艘百亿航母的“烂尾”危机,恐怕不是靠几次限期整改就能解决的。
印媒:中国海军正在建造“最大的”航空母舰 一艘排水量超11万吨的巨型航母悄然
【10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