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偶然翻看杂志,才发现失踪30多年的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 1958年夏天,黄旭华收到一纸调令,他被告知要参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从此,他的名字在人世间消失了,家人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来信,他的母亲等了三十多年,始终不知道小儿子去了哪里。 在他“消失”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从无到有,从浅水到深海,他付出的全部心血都藏在一个无法公开的秘密里,直到三十年后才被人知晓。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医,母亲在医院工作,家里世代信奉“医者仁心”,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 这样的环境让他从小耳濡目染,明白了帮助他人是一种责任,在这个家庭里,学问和品行被放在首位,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三。 父母希望孩子们延续医道,将来成为济世之人,少年时的黄旭华体弱,但学习刻苦,常常跟随父亲翻阅医书,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医生。 少年时期,他对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学校里开设的自然课程中,他总是反复查找资料,对人体结构和疾病成因格外专注,他甚至在家中练习为家人量脉、记笔记。 他的父母认为这个孩子沉稳,最适合走医学之路,可随着战火蔓延,他的求学道路并不顺利,家里数度迁徙,他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习。 面对轰炸与逃难,他更坚定了学医的决心,认为只有掌握医术才能挽救更多生命,1945年抗战结束,国家满目疮痍。那时的黄旭华已经在心里产生疑问。 医学可以救人,却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积弱,1946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转向。 同龄人多数选择法律、经济或医学,而他却投身一个冷门专业,有人不解,中国连像样的船都没有,他学这个做什么,可他已下定决心,他相信国家未来需要自己的舰船。 他在课堂上认真研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也积极查阅国外期刊,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与医学渐行渐远,却在另一条路上走得更坚定。 毕业后,他进入上海的造船领域工作,当时的条件简陋,设备落后,很多设计只能靠手工完成,他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思维缜密,逐渐得到上级赏识。 19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更高级的舰艇,他被派往多处船厂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就在此时,他被选中参加一项绝密工程。 1958年,他接到命令调往北京,参与代号“09工程”的国家重点任务,他没有询问缘由,也没有反驳,立刻收拾行李离开。 从那一刻起,他与家人的联系被彻底切断,父母只知道他去了“外地”,却再也收不到一封信,妻子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个城市。 这并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工程要求,他必须消失在公众视野,必须隐姓埋名,他清楚这意味着他将成为一个无名者。 “09工程”目标是建造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这项任务在当时几乎不可想象,苏联撤走专家,不再提供任何技术,中国只能依靠自己。 他们没有现成的海图,就划船到水域实测深度,他们没有完整的资料,就从国外报纸和期刊上捕捉只言片语。 科研人员的生活极其紧张,白天劳动,晚上画图,有时还要承受批斗与怀疑,但他们始终坚持,他们知道这一切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所有参与者都继续保持沉默,黄旭华回到宿舍,照常投入下一步工作,外界对他一无所知,亲人们依旧在苦苦等待。 1988年,核潜艇迎来深海极限试验,风险极大,如果失败,整艇可能葬身海底,已经六十四岁的黄旭华主动担任第一责任人。 他熟悉每一个细节,知道每一个系统的薄弱环节,他亲自下艇,承担所有风险,最终,试验圆满完成,核潜艇成功潜入深海并安全返航,这一年他本可以退休,但他仍坚守岗位。 直到1987年,他的事迹第一次出现在刊物上,那时,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四岁,她在杂志上看到儿子的照片,虽然视力衰退,却认出了那张熟悉的面孔。 她并没有大声哭泣,而是轻声说,这就是自己的儿子,三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答案,多年之后,黄旭华的贡献终于得到国家公开承认。 他被授予最高荣誉。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始终保持低调,他知道这一切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整个团队的付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三十年里,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与隐忍,他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放弃了最基本的亲情联系,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国家的秘密工程。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黄旭华口述,吴晓明整理,《深潜》,中信出版社,2020年。)
表妹在我的订婚宴上甩脸子[汗]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