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吕讲个汽车故事 在汽车行业从业多年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汽车是“重工业”,这里的“重”到底是什么?
从设备维修很好解释,是需要非常多的大型设备,需要极为庞大、复杂的制造体系。
但仅仅就是这么冰冷的解释吗?
我觉得不是。
这几年我跑过很多车企。
眼见过很多因为车企建设起来,带动了周边经济。原本是一片荒野或是田地的地方,变成了可以容纳更多当地人安居乐业的场所。多年漂泊在外,能在家附近谋一份薪水不错,还能长久干下去的工作,我一直挺羡慕的。
走了一圈长城的测试中心,最直观的感受是体系很完整。
我们先是去了高环路试,再到户外测试场:烂路、爬坡、耐久测试……从7500公里的恶劣路况,到模拟30万公里的全寿命考验,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真实用户的用车场景。
我之前也说过,汽车测试不仅仅是路测,实验室测试也是一个很关键环节。以前多少有些纸上谈兵,但这次是明确验证了这个逻辑。
消音舱、碰撞试验、电磁兼容实验……几乎全套的实验项目都能在这里完成。大家有所不知,有些车企因为研发测试中心不够完善,不少项目是需要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的。
讲真,这套系统能建设下来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长城的slogan是“每天进步一点”,这倒是给了答案,无论是完善测试体系,还是布局配套产业,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过去,汽车企业往往带着神秘感。用户能看到的是展厅里的产品,却很难理解背后漫长的研发与验证流程。车企也习惯保持距离,把研发和体系封闭在厂区之内。
但现在逻辑已经改变。随着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车企开始主动打开大门,让公众看到造车的全过程。长城这次开放日,我看到的除了硬件实力。
我最近听了一个故事,很有趣:大家觉得,为什么西天取经四人组,唐三藏是师傅,其他几个只能当徒弟?
有的人说:是因为唐三藏是金蝉子转世;有的人说:是因为其他几个都犯了天条;还有人说:是因为唐三藏的形象最好。
会这么说,恰恰反应了唯“地位论”、“道德论”、“形象论”的错误。唐三藏是师傅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他有团结大家,九九八十一难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勇气。唐三藏纵然没有几个徒弟法力高强,但这个“内在软实力(精神力)”可比几个徒弟高多了。
过去我们也看到了,现在重资本下,打造一台车也并不难,但遇到困难难以持续。
在长城,当地不仅有汽车产业链,还能看到教育、社区和文化的融合。
汽车制造并不只发生在工厂里,它背后需要一整套长期的人才供给与社区建设。通过教育和配套产业,长城把企业扩展成了城市,把造车扩展成了营造生活。
由长城控股公司投资的爱和城教育科技集团,自2014年创办第一所幼儿园以来,已经发展为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15年一贯制教育集团,还延伸到早教托育、艺术培训、体育培训等多元业务。员工子女在其中占比超过70%,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企业福利,更是产业生态的一部分。
长城自办的小学氛围也很特别,课堂不仅限于语数外,还包括陶艺、架子鼓、手工等兴趣课程。可以说,长城的目标并不仅是造出一辆车,更是在推动一种更立体的生活态度。
总之啦。一趟下来,我很直观地感受到了长城的“一车一城”不只是一个口号。他们有从研发、生产、教育、社区等多层面的实际行动。过去汽车企业神秘、封闭,而如今车企选择敞开大门,以透明和体系化的展示来换取用户的信任。
汽车作为工业产品,本质上是“重”的,需要时间、体系和沉淀。长城通过“车—城—文化”的方式,把这种“重”延伸到更广的层面。我觉得啊,从产品到产业,从教育到生活,长城不只是在造什么样的车,而是在营造什么样的未来。探秘不一样的长城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