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一个国家,欠的钱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居然还稳稳当当地在全球撒着军舰,特别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一艘一艘地往你家门口晃,谁看了不觉得魔幻?
很多人一听,美国国债已经飙到37万亿美元,还能年年花八千多亿养军队,还养着11艘核动力航母,第一反应就是:这钱从哪儿来的?按道理说,换成别的国家,早就破产倒闭了。可美国不仅没垮,反而看着还挺滋润。 要搞明白这个事儿,就得把它的债务、美元地位、军事体系这几件事连在一起看。
如今,全球近50%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各国央行外汇储备里美元占比超过59%。这意味着什么?沙特卖石油收的是美元,德国买芯片付的是美元,连巴西农民卖咖啡豆都得换成美元,才能买拖拉机。
而这些国家拿到美元后,最稳妥的保值方式就是买美国国债——毕竟美国国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安全资产”蓄水池,每天交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比A股全年成交量还多。
2025年,外国投资者手里攥着9万亿美元美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给美国政府捐了6000多块。这种“全球集资”模式,让美国每年光靠发新债就能滚出8950亿美元军费,其中11艘航母的维护费就占了100多亿。
更绝的是,美国玩的“利率魔术”。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25%-4.5%,表面上是抗通胀,实际上是给全球经济套上绞索。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美国加息时,土耳其里拉三个月暴跌40%,阿根廷比索一年贬值60%,这些国家为了稳定汇率,不得不抛售黄金储备去买美元,间接给美国国债接盘。
2025年二季度,美国财政部发了近5000亿美元新债,其中30%被外国央行买走,相当于全世界凑钱给美国航母加满了核燃料。这种“我加息你出血”的套路,让美国即便背负37万亿债务,依然能让航母战斗群在南海耀武扬威。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足以支撑美国军事发展,还得靠接下来的一招: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吸血循环”。就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造一架F-35能赚1.2亿美元,其中30%利润来自美国国防部订单。而这些钱最终通过税收和股票分红,又流回华尔街大佬的口袋。
2025年美国军费预算里,海军一家就拿走2576亿美元,其中612亿专门用于“空中作战能力”——说白了就是给航母舰载机升级。
更妙的是,美国通过战争和冲突制造地缘危机,逼着盟友买自己的武器。比如2022年俄乌冲突后,德国宣布增加1000亿欧元军费,其中70%用来采购美国的F-35和爱国者导弹。这些钱转了一圈又回到美国军工企业的账户,变成了航母甲板上的铆钉和弹药。
不过,这套把戏的破绽正在显现。2025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33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外国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2022年境外持有美债比例还有23%,到2025年已经跌破20%,中国持债规模从1.1万亿美元缩水到8500亿。当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用人民币、卢比结算石油贸易,当金砖国家开发新的跨境支付系统,美国的债务金字塔就像被抽掉了几块基石。
但即便如此,美国依然有最后的王牌: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全球威慑网”。这些庞然大物不仅是军事存在,更是美元信用的物理保障——想想看,当伊朗油轮被美国海军扣押时,还有谁敢不用美元买石油?
最讽刺的是,美国债务的终极抵押物,其实是全世界对“美国不会倒”的集体幻觉。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国债收益率不跌反涨,因为投资者相信“美国烂船还有三千钉”。这种心理预期,让美国即便债务率超过120%,依然能以4%的利率借到钱。
但就像所有庞氏骗局一样,当新投资者不再入场,当利息支出超过新增债务,这个靠信用支撑的帝国就会像纸糊的航母模型一样崩塌。到那时,11艘核动力航母可能连回港的油钱都凑不齐,只能变成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废铁靶子。
不过在此之前,美国还会继续用“债务-军事-美元”的三角锁死全球经济,直到某个黑天鹅事件彻底戳破这个宇宙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