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部转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8-11 10:23:21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部转业,却没想他,转业后,他自愿当一个修理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9年3月,中苏边境的珍宝岛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武装冲突。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时任虎饶边防站站长的孙玉国。

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指挥才能,率领边防部队顽强抗击入侵苏军,。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3月2日清晨,孙玉国正率小分队在珍宝岛执行例行巡逻任务。

8时许,苏军悍然出动近80名士兵,在装甲车、卡车和指挥车的掩护下,越过边界线入侵珍宝岛。

面对入侵者,孙玉国临危不惧,通过扩音器向苏军发出严正警告:“这里是中国领土,请贵军立即后退,否则后果自负!”

然而,苏军置若罔闻,其先头部队突然向中方巡逻队猛烈开火,造成我方6名战士当场牺牲。

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和战友的牺牲,孙玉国果断下令还击。

他指挥人数和装备均处于劣势的边防战士,凭借地形优势和顽强意志,奋勇抵抗,成功击退了当面之敌。

与此同时,附近另一支中国巡逻队听到枪声后迅速赶来支援,迂回包抄苏军侧后,形成夹击之势。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入侵珍宝岛的70多名苏军被全部歼灭。

首战失利令苏军恼羞成怒。

3月15日清晨8时,苏军卷土重来,调集200多名士兵。

在5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再次从珍宝岛北端发起大规模入侵,企图挽回颜面并扩大事态。

面对装备精良、人数占优的强敌,孙玉国沉着冷静,指挥若定。

他充分利用岛上的地形地物,组织部队构筑防御工事,进行顽强阻击。

在孙玉国的指挥下,边防战士们顶住了苏军猛烈的炮火覆盖,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集团冲锋。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天黑,苏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珍宝岛,最终被迫撤退。

此役,中方击毙苏军38人,击伤20余人,摧毁多辆装甲车,并缴获一辆当时先进的T-62型坦克,苏军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也在战斗中毙命。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孙玉国作为前线指挥员,以其英勇无畏的表现,成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会议上,孙玉国作为战斗英雄代表上台发言,向与会代表详细汇报了珍宝岛战斗的经过。

他的报告深深打动了与会者,毛泽东主席在主席台上多次起立为他热烈鼓掌。

中央军委授予孙玉国等10人“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孙玉国本人也由正连职被破格提拔为副团职干部,随后在全国各地巡回作报告。

此后,孙玉国的职务经历了快速晋升:1972年9月任正团职,1973年12月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74年2月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时年仅33岁,成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在中共十大上,他还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74年,孙玉国参加中央第三期读书班期间,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

他奉命带领学员到总参谋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并传达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王洪文关于“揭盖子”的指示。

作为军人,他忠诚地执行了上级命令。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孙玉国因此受到牵连。

1977年7月被停职审查,同年10月被撤销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职务。

经过数年审查,1982年11月,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给予孙玉国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按正团职待遇转业地方工作。

面对人生低谷,孙玉国没有消沉。

他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后勤部管辖的一个兵工厂当修理工。

他放下昔日荣光,从头学起,虚心请教。

1985年7月,他通过全国厂长统考,获得厂长资格。

1988年1月,他被任命为3301厂副厂长。

在他的带领下,工厂积极开拓市场,寻找项目,改善经营,效益逐步提升,人心得以稳定。

1991年,孙玉国调任沈阳金城电子大厦副总经理。

1993年2月起,他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经贸局进出口部总经理、经贸局总经理助理、副局长。

在新的岗位上,他展现出经济管理才能,尤其在主持对俄易货贸易谈判中,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领导的金城集团公司也迅速发展壮大。

2002年12月,已过花甲之年的孙玉国重返珍宝岛。

站在昔日的战场上,遥望对岸,他心潮澎湃。

在烈士墓前,他深情缅怀牺牲的战友,流下了热泪。

他郑重地向陪同人员提出请求:“恳请你们在这里给我留下一块墓地。我百年之后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这句话,饱含着一位老兵对战友的深情和对这片用鲜血捍卫过的土地的无限眷恋。

孙玉国的一生,跌宕起伏。

从战斗英雄到年轻将领,从政治风波到转业地方,再到经济领域的二次奋斗,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韧与忠诚。

0 阅读:179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