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王月贞因叛徒出卖被捕。临刑前,王月贞从亲人手中接过仅4个月大的儿子,在刑场的黄土地上铺开一床灰色毯子,坐上去,轻抚着儿子,含泪给儿子喂最后一次奶。 王月贞出生在1907年的湖南湘阴县塾塘乡黄土山村,那是个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靠父亲的小生意勉强过日子。她小时候跟着父母迁到常德东门外二铺街,日子还是紧巴巴的,但她聪明好学,1921年考上了湖南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她开始接触一些新思想,那些关于社会不公和变革的书让她眼界打开。1923年,她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校园里的讨论和活动,渐渐地对革命产生了兴趣。两年后,她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时候她才18岁,就开始投身到反对军阀的运动中去。她组织过集会,领导过游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这些事让她在当地小有名气。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她加入了宣传队,到乡村去动员农民支持革命军。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她干得热火朝天。同年,她嫁给了同样是中共党员的张子清,两人一起工作,互相支持。1927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员,他们夫妇俩躲躲藏藏,转入地下,继续联络同志,恢复党组织。她还担任过湘阴县特别法庭的主席,处理一些反动势力的案件,打击地主豪绅。这些经历让她越来越坚定,但也让她成为敌人的眼中钉。1928年初,她生下了儿子张昌奉,可没多久,就因为叛徒告密在常德被抓。 被捕后,王月贞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用老虎凳压她的腿,这些刑罚让她身体伤痕累累,但她就是一字不吐关于同志的信息。敌人审讯了好几天,从威逼到利诱,都没让她松口。最终,敌人判了她枪决,押到常德东门外执行。那天,她戴着铁镣走向刑场,步子稳稳的,没有一丝慌乱。人群中传来婴儿的哭声,那是她四个月大的儿子。她请求抱抱孩子,敌人同意了。家人把孩子递给她,她接过来,孩子一下子就不哭了。她铺开灰色毯子坐下,解开衣襟开始喂奶。泪水滑落,但她眼睛一直看着儿子。喂完后,她把孩子交给家人,站起身走向刑场中央,高喊共产党员杀不绝,然后枪声响起,她倒下了。 王月贞的丈夫张子清其实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上了井冈山,成为红军的一员。他在战斗中负伤,1930年牺牲在江西。他们的儿子张昌奉被亲戚抚养长大,后来参加了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市政府为王月贞和张子清建了合葬墓,她的遗骨从刑场迁了过去。她的故事被写进党史资料里,成为教育后人的材料。很多人通过报纸和书籍知道她的事迹,觉得她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叛徒的出卖让很多人痛恨,但也暴露了当时地下工作的风险。敌人用尽手段想瓦解革命,但像王月贞这样的人,用生命守护了信念。 王月贞的早年生活其实挺典型的农村女孩,她没上过多少学,但靠自学和学校教育改变了命运。在稻田女子师范,她不光学文化,还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那时候学校里有进步老师,偷偷传阅一些禁书,她读得入迷。加入青年团后,她组织女生讨论妇女权益,反对包办婚姻这些旧习气。转为党员后,她回家乡常德,帮着建立湖南雪耻会分会,领导反帝游行。北伐时,她在宣传队里走村串户,讲国民革命的好处,动员青年参军。结婚后,她和张子清在长沙和湘阴一带活动,马日事变后,他们分散开来,她负责湘阴的地下联络。生孩子那会儿,她还在坚持工作,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事。被捕的过程很突然,叛徒是组织里的一个弱点,敌人顺藤摸瓜抓了她。 审讯的细节挺残酷的,敌人先是单独关她,不给饭吃,想饿她。接着上刑,竹签钉手指时,血流了一地,老虎凳压腿让她腿肿得走不了路。她被吊起来打,鞭子抽在背上,皮肉都翻开。但她咬牙忍着,没透露任何名单。敌人还试过假装释放她,带她出去转转,又拉回来审,可她不上当。判枪决后,押解路上她没求饶,一直挺着。刑场那天,人很多,民众看着她,都觉得心酸。她抱孩子喂奶那会儿,时间不长,但很多人记得清楚。枪响后,她的鲜血染红了土,她的脸还带着释然的表情。后来,同志们偷偷收尸,埋在隐蔽处。新中国后,才正式安葬。
1928年,王月贞因叛徒出卖被捕。临刑前,王月贞从亲人手中接过仅4个月大的儿子,
墨舞风华姿
2025-08-11 00:22: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