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58岁老头娶了小他10岁的女大学生许燕吉,洞房花烛夜,老头刚爬上床

元芳侃历史 2025-08-08 15:05:33

1971年,一58岁老头娶了小他10岁的女大学生许燕吉,洞房花烛夜,老头刚爬上床却被女子一脚踹下床,没想到10年后,老头魏振德却说:"幸亏有你!"

五十八岁庄稼汉娶回女大学生的消息在陕西马场村炸开了锅。

那是1971年寒冬腊月,村东头魏振德家的土坯房贴上了褪色的红喜字。

四邻八乡的乡亲们蹲在墙根底下嘀咕,说这个从南京来的大学生媳妇许燕吉比老魏小整十岁,怕是灶台都不会搭。

许燕吉蹲在灶间盯着冒黑烟的柴火堆,手指头被烫出三个燎泡。

她确实不会烧火做饭,但蹲过六年牢房的手能稳稳抓住牲口缰绳。

五年前刚出狱那会儿,她住过哥哥家的楼梯间,睡过农场漏风的草棚子。

如今这个黄土夯实的院子虽然破旧,好歹能挡风遮雨。

魏振德扛着锄头从自留地回来,看见新媳妇正用树枝在泥地上画方格。

九岁的儿子蹲在旁边,照着格子里的字念"人、口、手"。

老魏把沾着泥巴的解放鞋脱在门槛外,蹲下身看那些方方正正的符号——这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的老农民,此刻真切感受到文化人的不同。

开春种玉米时,村里技术员说每亩地最多撒五斤种子。

许燕吉挎着竹篮在地头转悠,抓起把土搓了搓,扭头跟老魏说:"这地肥力足,按七斤下种。"

秋收时马场村的玉米棒子个个赛胳膊粗,县农业局来人考察,老魏吧嗒着旱烟跟干部们显摆:"俺屋里人念过大学堂哩!"

村里婆姨们看不惯许燕吉不做针线活,背地里嚼舌根:"城里来的娇小姐,连个鞋垫都不会纳。"

老魏听见这话,把烟锅子在鞋底敲得梆梆响:"人家会教娃娃认字,会看天时种庄稼,比缝十个鞋垫都顶用!"

日子像渭河的水缓缓流着,许燕吉每天早起给继子煮两个鸡蛋,晌午教他打算盘。

老魏蹲在门槛上瞅着娘俩,觉得这光景比过年吃肉还舒坦。

直到1979年开春,邮差送来个牛皮纸信封,盖着南京农业科学院的红章。

那天晚上煤油灯晃得人眼晕。许燕吉把调令摊在炕桌上,老魏盯着那张纸看了半晌,起身从柜底摸出个蓝布包袱。

"南京城好啊,暖和。"他把媳妇的换洗衣裳叠得方方正正,"明儿我送你去县里搭车。"

许燕吉没接包袱。她把调令折成四方块塞回信封,转头从炕柜里掏出个铁皮盒子。

盒子里躺着这些年攒下的粮票、肉票,还有张泛黄的离婚证——那是十年前和前夫划清界限的凭证。

"老魏,收拾收拾,咱全家都去南京。"许燕吉这话把爷俩说愣了。

九年前她带着个破铺盖卷嫁过来,如今要把这爷俩拽出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地,村里人都说这是要翻天。

搬家那天,公社派了辆拖拉机,魏振德摸着儿子新缝的书包带子,看许燕吉把咸菜坛子捆得结结实实。

拖拉机突突突冒着黑烟驶过村口老槐树时,许燕吉回头望了望住了八年的土坯房。

房檐下那串红辣椒在风里晃荡,像极了当年牢房铁窗上生锈的铁条。

在南京农科院家属院,穿中山装的老教授们常见个戴草帽的老汉蹲在实验田埂上,那是魏振德在给媳妇种的西红柿苗掐尖。

许燕吉上班时,他就守着煤气灶学炒青菜,生怕城里灶火呛着媳妇。

1983年冬天特别冷,魏振德肺气肿住院,许燕吉天天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往医院送饭。

同病房的老头儿羡慕地说:"老哥你好福气,闺女真孝顺。"

老魏捧着热腾腾的鸡汤面,笑得露出豁牙:"这是俺老伴儿!"

魏振德临走前攥着许燕吉的手不放。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临终最大的体面是穿着媳妇亲手织的毛线袜。

送葬那天,儿子捧着遗像走在最前头,许燕吉突然想起新婚夜那个被她踹下炕的老汉——当时她说要"好好沟通",结果两人靠着鸡毛蒜皮的日子,真就过成了生死相依。

农科院给老职工分新房那年,许燕吉执意要了套带小院的。

她在墙角种上魏振德老家的玉米,秋收时金灿灿的棒子探出墙头。

1 阅读:945

猜你喜欢

元芳侃历史

元芳侃历史

专注于给大家推这种好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