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朝鲜战争战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000名中朝战俘。毛主席得知后大怒,便问彭德怀:“杨勇兵团在哪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本该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逐渐散去,谈判桌上各方代表已经就战俘遣返问题达成一致,板门店的帐篷里甚至准备好了签字用的钢笔。
谁也没想到,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突然掀翻了桌子,他不仅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私自扣留了2.7万名中朝战俘,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中南海的灯光亮到了后半夜。
毛主席把电报重重拍在桌上,茶杯里的水溅湿了作战地图,当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正在汇报前线情况,突然听见主席问:"杨勇兵团现在什么位置?"
这个看似平常的提问背后,是即将改变朝鲜战场格局的重大决策,当天深夜,一份标注"绝密"的电报发往朝鲜前线:"停战协议必须推迟,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此时距离预定停火日期只剩二十多天,杨勇正在检查部队休整情况,接到紧急召见的命令时,他连军装扣子都没来得及扣齐就跳上了吉普车。
在中南海的会议室里,主席用铅笔敲着地图上的金城地区:"李承晚觉得我们急着停战不敢打,那就让他看看什么叫痛打落水狗。"
杨勇盯着那条被称为"密苏里线"的防御带,当场立下军令状:"不撕开这道口子,我提头来见!"
这场后来被称为"金城战役"的军事行动,堪称现代战争史上的闪电战典范,杨勇调来刚刚换装苏式武器的第20兵团,集中1094门火炮在朝鲜战场上创下火力密度纪录。
7月13日夜里,暴雨笼罩着三八线,志愿军炮兵突然用喀秋莎火箭炮点亮了天空,当时驻守阵地的南朝鲜士兵在日记里写道:"仿佛一千个太阳在头顶爆炸,大地像海浪一样翻滚。"
最让联合国军震惊的是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杨得志率领的突击队趁着炮火掩护,用绳索攀上90度峭壁,像尖刀般插入敌军后方。
美国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描述:"中国军人从地图上不可能通过的地方冒出来,他们浑身湿透却眼神发亮,就像从地狱爬出来的复仇幽灵。"
仅仅一昼夜,南朝鲜首都师引以为傲的"白虎团"就被全歼,团长崔喜寅逃命时连军旗都来不及带走。
这场持续15天的战役彻底打碎了李承晚的幻想,志愿军向前推进192平方公里,歼敌5.3万余人,相当于把双方实际控制线往南推了半个首尔的距离。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在回忆录里承认:"当中国军队真正发怒时,他们的战斗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7月27日,板门店的签字仪式上,南朝鲜代表全程低着头没敢说话。
如今在韩国军事博物馆里,"白虎团"的残破军旗仍被当作耻辱展品,而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杨勇当年用的作战地图上,金城地区的红色箭头依然鲜亮如血。
这场战役给世界留下一个铁律:中国人爱好和平,但谁要破坏和平,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当年被俘的南朝鲜士兵金永浩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以为中国军人只想体面停战,直到炮弹落在头顶才明白,他们是在教我们什么叫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