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7年,冯胜得胜归来,正等着论功行赏,不料却被人参了几本,其中包括他的女婿常茂。朱元璋趁机夺了冯胜的大将军印,对他的敲打也随即展开。 冯家兄弟这份从龙之功,起点够高分量也够重。哥哥冯国用脑子活络,朱元璋刚起步时就跟着干,一出手就是“拿下南京当根基”这种顶级战略,直接给老朱指明了方向。可惜这位天才1359年就病逝了,没能看到朱元璋坐上龙椅。弟弟冯国胜(后来改名冯胜)接过了哥哥的担子,成了朱元璋手下最顶尖的猛将之一。北伐揍蒙元、西征平割据、南下收云南,功劳簿都写不下,洪武三年(1370年)就封了宋国公,这可是开国功臣里的顶级爵位。 功劳太大,有时候反而成了催命符。1387年(洪武二十年),冯胜作为主帅带大军去东北收拾残元势力纳哈出,仗打得干净利落,纳哈出投降了。这本来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功劳,冯胜也琢磨着回去又能风光一把。谁承想,麻烦就在凯旋路上等着他。有人告状了,领头告状的,竟然是他的亲女婿——郑国公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常茂为啥这么狠? 导火索是纳哈出投降的酒宴上,常茂鲁莽行事差点搞砸局面,被冯胜当众严厉斥责并报告了朱元璋。常茂怀恨在心,这下逮着机会就咬老丈人:说他私藏了缴获的好马,强纳了投降的、还在服丧的蒙古贵族女子(这在当时礼法上是大忌)。更有人添油加醋,说冯胜回军路上排场太大,坐的车马规格都超标了,简直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朱元璋正愁没机会下手呢。老朱什么人?从要饭的一路杀上皇位的主儿,对权力的敏感度比老鹰抓兔子还尖。坐稳江山后,那些手握重兵、功劳盖世的老兄弟,在他眼里个个都像定时炸弹。胡惟庸案(1380年爆发)杀得人头滚滚,不就是为了一手抓牢权力?蓝玉那会儿虽然还没爆(蓝玉案在1393年),老朱心里的算盘早就打好了。冯胜手握大军,功劳大得吓人,还有个同样掌兵的女婿常茂(常遇春的余威还在),这组合在老朱看来,简直就是在自己眼皮底下拉山头。 常茂和其他人的告发,对朱元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他才懒得细究这些罪名是真是假、水分多大。他缺的就是一个由头,一个能名正言顺把冯胜从军队头把交椅上踹下来的由头。大将军印?立马收回!兵权?瞬间剥夺!冯胜满心欢喜回来等着领赏,迎头撞上的是皇帝冷冰冰的眼神和毫不留情的打压。这盆冷水,浇得他透心凉。 这里头常茂告老丈人的动机,细琢磨挺有意思。是真觉得冯胜做得不对?还是被人当枪使了?或者,常茂自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爹常遇春死得早(1369年),他自己也是手握兵权的新贵,皇帝对功臣的猜忌,他不可能一点风声听不到。告发冯胜,会不会是一种自保?想赶紧和这个可能成为“靶子”的老丈人切割干净,向皇帝表忠心?要真是这样,这翁婿亲情在皇权面前,薄得跟层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冯胜心里那滋味,被自家人背后捅刀子,捅得这么狠这么准。 再看看冯胜自己,就完全无辜吗?也未必。打仗他是把好手,但史书说他“性刚狠”、“雄勇多智略,然性刚狠”,脾气又臭又硬,平时估计没少得罪同僚。私藏点战利品,摆点老资格,在那个年代,对冯胜这种级别的大功臣来说,可能真不算啥大事。可问题在于,你撞上的是朱元璋!是那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大清洗时代,一点小毛病都能给你整成杀头的大罪。你功劳太大,皇帝看着就碍眼;你脾气太臭,得罪人多,告你黑状的自然也多;你手里还捏着兵权,皇帝晚上能睡得着才怪。这不就是自己往刀口上撞吗? 朱元璋夺冯胜的印,哪是真的在乎那几匹好马或者几个女人?根子就在于冯胜的“势”太盛了,盛到让皇帝觉得龙椅不稳。老朱要的是绝对安全、没有任何人能威胁的局面。冯胜,包括后来倒霉的蓝玉,都是这个逻辑下的牺牲品。敲打冯胜,就是给所有活着的功臣立规矩:功劳再大,也得给我趴着,兵权只能姓朱。冯胜被敲打后,命和爵位暂时保住了,但彻底成了摆设,再也没摸过兵权。 几年后蓝玉案(1393年)爆发,血雨腥风,冯胜最终也没躲过去,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被找个借口(如“家居不法”、“铜圆牌事”)赐死在家,宋国公的爵位也废了。说到底,从1387年那次“凯旋变滑铁卢”开始,冯胜的命运就被朱元璋的帝王心术钉死了。老朱要的从来不是同享富贵的兄弟,而是俯首帖耳的奴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冯胜的结局,就是大明开国功臣血色宿命的一个冰冷注脚。(常茂也没落好,1389年也因罪被削爵流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388年,63岁的汤和跪在朱元璋跟前,把兵权交了出去,接着突然开口说:“陛
【73评论】【1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