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拿下泸定桥之后,在泸定会议决定向:往雪山草地那边走,躲开人多的地方。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彭雪枫团长和张爱萍政委的带领下,冒着雨进了泡桐岗,刚一进林子,密密麻麻的杂草荆棘,还有没到脚脖子的泥水,把战士们困住了。 张爱萍跟战士们没别的招,举起大刀就劈那些拦路的荆棘,又砍了竹子铺在泥水里,踩着竹木往前走,就这么给后面的部队开出了一条小路。 后来毛主席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聊天时说:“更难的是爬那个荒凉的泡桐岗,战士们真是自己铺路走,一路砍竹子,在齐胸深的泥水里铺出条弯弯曲曲的路。 在那山上,一个军团的驮畜死了三分之二,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起来。” “长征四老”里的谢觉哉也写过:“哪有什么路啊,就剩下点攀藤附葛的印子。” 周总理的警卫员魏国禄在《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里记着: “有天从水子地出发,过一座不知名的高山,又下了场暴雨……路难走得没法说……走了一整天都没下山,傍晚前面说就地宿营,整个山坡全是队伍…… 可这地方找不着干柴和清水,满是泥的地上根本没法躺,周副主席指着周围坐在泥里靠大树歇着的战士,跟关心他的人说‘靠着这树歇着不挺好吗?’然后自己就靠树站了一整夜。”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里也写:“过一座高山,几乎没路,也没石阶……两旁的竹子树木长得太密,把天挡得严严实实…… 没人住的地方,自然找不着火把,好多人就站在泥沟里……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也在山顶泥沟里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看他虽然精神还行,可浑身都是泥。” 当年带头开路的张爱萍是四川人,对泡桐岗总也忘不了,常带着家乡话说:“泡桐岗比雪山草地还难走哦”,还让女儿张小艾一定找到泡桐岗的确切地方。 2005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张小艾到了荥经,花十几个小时翻过泡桐岗,总算了了父亲的心愿。 长征路上,红军爬过好多大山大岭,跟它们比,泡桐岗就海拔2000多米,上下也就几十公里,根本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个小地方,在好多老红军心里,比爬雪山、过草地还难。 在贵州遵义的红军烈士陵园,有面英烈墙,上面刻着1334位在贵州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名字。 其中最小的才13岁,叫杨后宣,是红三军团的战士。 摸着这小战士的名字,就像听见了震耳的枪炮声和冲锋号,看见了战士们前赴后继的身影,还有那条染着血的路。 长征不光是写进历史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条堆满牺牲的路,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 中央红军这二万五千里路上,平均每3天打一场仗,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个红军倒下。 这条血路上,现在还有好多红军墓、红军碑,讲着90年前那支队伍,就算九死一生也不回头的英勇。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 因为能从长征活下来的,都是好样的,他们在枪林弹雨里没怕过,在雪山草地里没退过,对革命、对党的忠心经过了最实在的考验。 这些人是革命的种子,是精华,把他们都吸收入党,党就能更强大,后面抗日、解放全中国,才有可靠的力量。 后来抗战爆发,这些老红军果然成了骨干,建国后的好多领导干部都是长征出来的,党和国家也特别照顾他们,这都是因为他们经过了长征的考验,值得信任。 长征就是最好的考验,能走过泡桐岗的泥泞,能爬过夹金山的风雪,能闯过湘江的炮火,还能坚持革命信念的,都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没吃的没穿的,却心里装着全中国的老百姓,想着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样的考验,比任何宣誓都管用。 血战湘江的时候,红五军团34师为了掩护大部队,几乎全拼光了,路上要过近百条河,爬40多座高山,好多雪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好多人没穿棉衣就往上爬,冻僵了就再也起不来。 草地里看着是草,底下全是烂泥坑,一脚踩错就陷进去了,还没吃的,战士们煮皮带、吃草根,好多人饿晕在路边,那泡桐岗看着不起眼,可瘴气、泥沼、荆棘,哪样都能要命。 牺牲更是没法算,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路,遵义烈士陵园的英烈墙才刻了1334个名字,可还有更多没留下名字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他们有的被子弹打中,有的饿倒、冻倒,有的掉进泥潭,可就算这样,队伍也没停下。 那些在泡桐岗铺过竹路的战士,那些在湘江里染红江水的英雄,那些永远留在雪山上的年轻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命证明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信仰。 长征不光是走了二万五千里,更是把最坚定的革命者筛了出来,让党和红军有了最硬的骨头。 长征精神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牺牲换来的。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193
断代史鉴
2025-07-23 00:37:18
0
阅读:813
信天游
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