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1岁的徐小凤准备嫁给汽车经理廖晖,对方生意做得很大,也对徐小凤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不让徐小凤唱歌,而是陪自己去美国定居!怎料徐小凤直接表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不会改国籍! 1980年那段关于徐小凤和廖晖的往事。那时徐小凤31岁,红透香江半边天,她的“金嗓子”几乎是那个年代华语流行乐坛最具标志性的声音之一,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她的歌声。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与一位事业有成的汽车经理廖晖相恋,感情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据说,这位廖晖先生生意做得很大,对未来有明确规划,他希望两人结婚后能移居美国生活。 而且,他向徐小凤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求她放弃歌唱事业。想来在那个年代,成功人士移民或为子女教育或为事业发展,也并非罕事。 但廖晖的这个要求,包含的不仅是对徐小凤生活方式的重塑,更是对她钟爱的歌唱艺术的放弃,对于一位正处于艺术生涯黄金期的歌唱家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个人牺牲。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后续的要求。要求放弃唱歌或许还可能有回旋余地,但廖晖更进一步希望徐小凤更改国籍,彻底在美国定居。 这一要求,最终成为了两人分道扬镳的导火索。面对这个关乎身份归属的核心命题,徐小凤展现了极其清晰的立场和原则。 根据当时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后来各方的回忆确认,徐小凤丝毫没有犹豫,她的回应果断而有力:她是中国人,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国籍。 这个决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人感情的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在文化碰撞与个人追求交汇点上,关于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和艺术信仰的坚定抉择。 我们要读懂徐小凤的这个“不”字背后的深层含义。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内地,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独特窗口,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同时也是各种思潮汇聚之地。 在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或者出于经济考量,或者向往海外的生活模式,选择移民、换籍并非罕见。对很多艺人或者名流来说,“走出去”也常被视为一条拓宽市场的路径。 然而徐小凤的选择截然不同。她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她的艺术生命与情感世界之中。 她的歌,唱的正是华人共同的情感——乡愁、亲情、爱情、对生活的感悟,她的声音承载着一代华人的集体记忆。 邓丽君的歌声也风靡全球华人圈,足见华语歌曲所凝聚的情感力量是共通而强烈的。徐小凤深知,她的艺术之根在华语文化这片土壤里。 她的歌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心与故事。离开了这片滋养她的语言和文化的土壤,放弃了为这片土地上的同胞歌唱的权利,即使物质生活再优渥,对她而言也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和精神的漂泊。 要求她改变国籍定居美国,等于要求她斩断与母体文化的血脉联系,这显然是她无法接受的。 这个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它发生在徐小凤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31岁,对一个流行女歌手来说,既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也可能面临着家庭观念的压力。 婚姻和家庭是许多人向往的归宿,更何况对方是一位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提供优渥生活的商人。 廖晖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供一个在那个年代看来相当“体面”且“稳定”的人生方案。 徐小凤的选择,意味着她拒绝了这条在外人看来或许“顺遂”的道路,她选择了一条更需要个人勇气和信念支撑的道路——坚守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坚守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继续用华语歌唱,为华人歌唱。 参考资料:76岁徐小凤罕见现身张碧晨演唱会,对着镜头挥手比心,代表作《风的季节》《明月千里寄相思》 2025-06-30 16:15·九派新闻
1980年,31岁的徐小凤准备嫁给汽车经理廖晖,对方生意做得很大,也对徐小凤提出
观今言史啊
2025-07-30 16:18:49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