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秘书向陈赓报告,说一刚回国的科学家想参观哈军工学院,被省委领导拒绝了。陈赓赶忙问是谁,听到名字后,他立即说:赶紧去接他来哈军工参观,我要亲自接待。
那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时刚从美国归国的钱学森提出想参观这所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军事院校,没想到被当地省委领导婉拒。
陈赓当时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秘书匆匆进来汇报情况,听说有位归国科学家被挡在门外,陈赓手里的钢笔直接搁在了桌上。"谁?叫什么名字?"
当听到"钱学森"三个字时,他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外套都顾不上穿就往外走:"快备车,我亲自去接!"
这位开国大将为何如此激动?要知道钱学森可不是普通科学家,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是当时世界顶尖的火箭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要回国效力,却遭到美国当局百般阻挠,甚至被关进监狱,经过中国政府多方交涉,他才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
陈赓比谁都清楚钱学森的价值,哈军工刚成立三年,正急需这样的顶尖人才。
作为院长,陈赓经常为学校的人才引进发愁,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像钱学森这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钱学森参观哈军工时,陈赓全程陪同,从教学楼到实验室,从图书馆到学生宿舍,陈赓亲自当起讲解员。
他指着校园里正在建设的火箭试验场说:"钱先生,这里将来要搞导弹研究,您看还缺什么设备?"钱学森仔细查看后,提出了不少专业建议。
后来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哈军工调整了多个专业的教学方向,陈赓还多次邀请钱学森来校讲学,为师生们传授最前沿的航空航天知识。
在钱学森的帮助下,哈军工的导弹专业很快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就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后来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成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而哈军工在他的指导下,培养出大批国防科技人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赓的慧眼识珠成就了一段佳话,他常说:"搞军事科技,没有人才什么都白搭。"正是这种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让他在听到钱学森名字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两位杰出人物的这次会面,不仅改变了哈军工的发展轨迹,更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人们不禁感慨:如果没有陈赓的当机立断,中国航天事业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正是这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与科学家的携手合作,才奠定了中国科技腾飞的基础。
用户10xxx65
可惜陈将军去世的早
用户17xxx69
陈赓大将当年还是国防科委副主任。协助聂帅抓国防科技工作